实验三 Java面向对象基础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类定义的方法、对象的创建、访问;
2、熟练掌握、深刻理解构造方法的概念、含义、作用、调用时机等;
3、掌握几个关键字的特征及用法:static、this;
4、深刻理解和掌握方法重载;
5、了解类的权限、成员的权限。
二、实验原理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是有属性和方法组成的一个程序单元。属性表示了类的数据,而方法表示了类的行为。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被称做类的一个实例,而类是对象的模板。由于对象是类的实例,因此在定义对象之前应先定义类。在定义类之后,然后在类的基础上创建对象。
构造方法是类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的特殊性体现在:
;
;
;
,系统将为该类定一个默认的构造方法。
三、预习与准备
掌握基本的概念及原理,明确实验任务和目的,准备实验的源代码。
四、实验内容
第1题属于基本概念题,第2题属于对面向对象思想的理解和应用。第1、3题将为下一章做准备,建立类之间的关系。
1、定义一个学生类,要求如下:
(1)类名是Student;
(2)该类包含3个属性:学号sID,姓名sName,年龄sAge;
(3)给各个属性设置set\get方法,合适的访问权限;
(4)定义缺省的构造方法;
(5)定义合适的重载的构造方法;
(6)重写toString( ) 方法;
(7)定义一个表示人数的静态成员变量,用以对学号进行自动增加赋值;
(8)创建数组对象(多个学生)。
2、定义一个类用以实现求最大值、次大值。必须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
提示:定义类时,可以提供多种样式的构造方法。譬如:自动随机生成数组,人为提供数组;使用方法getFMax( )、getSMax( )来求解最大次大值;考虑是否需要提供这两个的属性对应的成员变量。
3、定义一个教师类、一个课程类。
五、实验过程
1、定义一个学生类
package chapter12;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sID; //学号
private String sName; //姓名
private int sAge; //年龄
private int number=1;
public Student(){
}//定义空构造方法
public Student(String sID,String sName,int sAge){//定义有重载的构造方法
=sID;
=sName;
=sAge;
number++;
}
//创建get/set方法
public String getsID(){
return sID;
}
public void setsID(String sID){
=sID;
}
public String getsName(){
return sName;
}
public void setsName(String sName){
java实验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