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风俗人情
深圳与各地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从历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开拓,1700多年前,东晋王朝在此设立郡县,600多年前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在此兴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宝安县,本土居民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兼而有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数百万的建设大军,从而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域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
春节
年三十(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门神、春联、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烛,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大吉大利的话,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还必须有生菜、发菜,取谐音生财、发财。
狮舞、麒麟舞和龙舞
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邪恶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
大盆菜
为了欢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深圳过年,深圳有些村、镇每年都专门举办联谊活动,向大家拜年,舞龙舞狮、锣鼓喧天。深圳下沙黄氏,宋代时候从中原迁移至此,于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子孙遍及国内和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来过年。春节期间,下沙村委会通常会选一个日子在“黄氏宗祠”广场摆上几百张桌子,几千下沙海内外黄氏子孙,共尝最具有南粤传统风味的“大盆菜”,推杯换盏,叙旧话新,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这是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海外的结合。
华侨城旅游区
深圳华侨城旅游区聚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四大旅游胜地。游客不但可以体验世界奇观、历史遗址、民俗风情,民间歌舞,还可以在欢乐享受各种主题游乐项目。
邓小平像
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深圳人民对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深怀缅怀之情。
《小平同志在深圳》画像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北、荔枝公园东南口的巨型室外宣传画,始建于1992年6月28日,是深圳标志之一,深圳的著名旅游景点。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佳去处。
邓小平铜像位于深圳莲花山顶。塑像高 6米,,重7吨,为青铜铸造,塑像的造型为小平同志身穿风衣,面朝南方,大步向前,目视着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深圳特区,眺望着一河之隔的香港。
华强北商业街
华强北商业圈是深圳最繁华的商业家之一,亚洲最大的电子专业市场。30年前,它只是深圳上步工业区的一条厂区马路而已。但深圳30年改革开放,让华强北街神奇地崛起,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这里还集中了百货、家电、服装、珠宝首饰、钟表眼镜、音响、餐饮等行业,是全国业态最全、成交量最大的商业圈。
华强北女人世界,汇集各种女性名优产品,化妆、美容产品数之不尽
深圳风俗人情[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