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中医学
许志宇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063000)
【摘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历代医家对此均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有著述传世。阴阳说变为阴阳学说,有着科学根据。继承中医学的优良传统就应当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渊源加以深人的探讨和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而且对中医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益处。
【关键词】医;阴阳;五行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4-0013-02
阴阳说阐述中国古代对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认识,借以指导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包括医疗实践的一部自然哲学典籍,而其核心内容离不开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医学术体系的影响加以了解。
“阴阳”的本义是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诗经》的《大雅·公刘》曰:“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进一步被引申,表达气候的寒暖。《周易•系辞》谓:“古者包错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阴阳是古代天文学长期观测的结果。事实上、阴阳是建立在古代天文学基础上,在古代天文观测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 太阳对人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以太阳的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
深的感受,于是以太阳出入为周期的“日”,应是他们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
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明显的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数,人们逐渐发现月亮圆缺的周期约为30日,这便进而导致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月”的产生。通过观象授时,以利农耕。《易经》首先把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易经》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由于日月本身就是相对稳定的实体,而日月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又具有周期性的规律,从而产生出地公转之季阴阳、月绕地转动之阴阳、地球自转之昼夜阴阳等概念。“天人合一”有关阴阳和五行的思想经过邹衍的整理发挥,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学说,并向医学整体和加速渗透[1]。引入《黄帝内经》后,阴阳学说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了,是表述生命运动和病理规律的医学理论,不是本意的自然观。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用阴阳说明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周易》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认为,《内经》里关于阴阳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易》。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并不代表某种特定的事物,而是从具体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显示事物性态特征的范畴。
阴阳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互为依存、互相制约和相互转化,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才得以实现,形成了对阴阳五行的整体认识。古人进行天文观测的目的, 是为了制订历法,指导农耕。如《尧典》所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
阴阳与中医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