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折纸艺术》
高长江
折纸的源流及发展
根据最新的考古学报告,西汉时代已有纸张的出现,而东汉蔡伦造纸之说相信是误传。他只是改良了造纸的技术,令到纸张可以普及使用。当时纸张的用途,主要是限于书写、记事和用作绘画,至于折纸则只是应用于祭祀为主。虽然折纸在民间已开始世代相传,但仍然未能受到当时社会的重视。折纸艺术源自中国是无可置疑的, 折纸艺术相信是在唐代(约公元六世纪)时,由中国东传至日本。当时日本人把这一种新艺术称为「折纸」,自此日本人非常重视这种艺术,并加以发扬;而折纸也由中国传至西班牙,及后流传至欧美各国。此外,有证据显示,北非的摩尔人(MOORS)亦有发展其折纸艺术。现今的折纸艺术,已经汇合了东西的两大主流。它们不但互相影响,而且更将折纸艺术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折纸不但有艺术性,也开始趋向学术性
折纸是甚么?
是否只是一种儿童玩意? 还是一门艺术呢?每个人在成长阶段中,都或多或少会由家庭或学校里接触到折纸,不过通常都是接触到一些较简单和传统的作品。事实上,现今的折纸已经发展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境界;它不但是老幼咸宜的玩意,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随着数学理论的引进,现代作品中,巧妙得令人拍案惊奇的亦多不胜数。折纸艺术是绝对合乎经济原则的。我们可以利用一张平平无奇的纸,便可折成各式各样的动物、实物或几何形态,将原作者的构想重现,从而得到很大的满足感。每种游戏都有其独特的规则,折纸艺术也不例外。一般折纸爱好者已经建立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简单而言,折纸作品必须由折迭而成,在过程中不能应用剪刀或浆糊,而在折纸作品上也不须多加任何颜色或绘画。当然,以上的规则最好是全部遵守,不过某些折纸爱好者为使其作品更臻完善而加上小量的颜色或剪裁,亦属无可厚非。
折纸艺术以一张纸折成的作品为主流,用二至三张纸组成的作品也很普遍。近年更有一些由几张以至几百张纸组成的「单位组合折纸」出现,这类作品大多以盒子或几何形状为主。至于折纸所用的形状方面,则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但三角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圆形等形状也受到广泛应用。基于环保的因素,我们主张废纸重用。在练习时先用废纸,直至掌握良好的技巧,才用适当的纸张。即使运用一些漂亮的废纸,如杂志的内页或使用后的花纸,也可折出我们心爱的作品。
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人造出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由于早期的纸质量不高,而且产量也很低,显然不适合用于折叠。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并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折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这也成为了今天许多日本人认为折纸起源于日本的间接证据。日本最早出现纸是隋炀帝大业六年,多才多艺的高句丽①高僧昙征把造纸术传到了日本,昙征本人也被日本人称为“纸神”,从那之后,折纸在日本很快兴起并且被广泛运用到了佛教礼仪当中。
在公元1200年左右,日本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纸模型。当时的日本武士流行一种礼仪,交换自己的刀和一种特殊折法折出的纸花来证明友谊。纸模型并且被用于庆祝婚礼。到了室町幕府时期,纸成为廉价品,折纸开始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在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母亲们开始折出各种纸偶用于祭祀,并且一直流行到今天。然而在日本,关于折纸文物最早的记载也是18世纪以后,江户时代的一些浮世绘作品反映了折纸在日本的情况。1797年,长円寺(位于今天的三重县桑名市)的僧人义道一円写出了世界第一部折纸书《秘传千羽鹤折形》并将之出版。
在公元7世纪中期,大唐帝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和开放文明的国家,折纸艺术也就是在那时候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世界各国。唐玄宗天宝十年,中国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遭到了阿拉伯军队和突厥联军的包围,大约有两万多士兵被俘虏,其中包括很多造纸工匠,纸也就是在这时候传入了穆斯林世界。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处于文化鼎盛时期的阿拉伯人独立发展了折纸艺术,他们为折纸所做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欧洲几何学原理运用到折纸中,并且利用折纸来研究几何学,这是折纸与数学相结合的开始。不过由于宗教的关系,禁止偶像崇拜的阿拉伯人不允许折纸人,而在同时期的日本,纸偶则是折纸的主要形式。
手指训练
双手其实就象为大脑的“老师”。因为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
折纸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