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日月象是漂浮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却随孤舟到处飘流。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及洞庭景观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抒发忧国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试分析“坼”与“浮”二字的好处?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
“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1)杜甫的心情是:___________
(2)曹操的心情是:___________
壮志未酬
豪情满怀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虽穷困潦倒,但襟怀却无比宽广,就本诗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高三语文登岳阳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