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激励(被管理者)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考点:需要的概念;动机的概念;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
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
概念: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的分类:★
(1)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2)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
【例题1·单选题】(2007年)在激发个体努力工作的动机因素中,不属于外源性动机的是( )。
[答案]D
【例题2·多选题】(2006年)关于内源性与外源性动机的陈述,正确的是( )。
,这是外源性动机作用的表现
,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是内源性动机作用的表现
,外源性动机更难控制
[答案]ABC
二、激励及其类型
考点:激励的概念和作用、激励的类型
(1)概念: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作用:可以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
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主要观点;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及局限性
★
(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例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
(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简单了解)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呈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例题1·单选题】(2007年)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属于第三个层次需要的是( )。
[答案]C
【例题2·单选题】(2008年)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符的陈述是( )。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
,个体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答案]D
二、双因素理论
考点: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赫茨伯格提出,又称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
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1-3(打印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