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的支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901010094 彭海洋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我们从自己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五天的访谈与调查中,我对陕西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许多收获和心得。许多关中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资金缺乏、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并不广阔的发展前景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棘手的问题。说起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关中的历史了。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宝鸡市、杨凌一代地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所以,自然也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说关中文化中的许多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因没有好的发展前景而几乎失传,但有一些通俗简单,朗朗上口的俗语还是在陕西大部分地处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是当地泥土呼吸的气息,又是乡风轻絮的声音。各地风俗不同,究必有渊源。中华的根扎在黄土地,关中地区几千年来承袭下的民俗,最著名的就是“关中八大怪”,看似古怪,却怪的有味,怪的沧桑,忠实地反映出关中风情。这八怪不仅是岁月在秦川大地遗留的痕迹,也是能反映但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
爱蹲是关中一怪,这里面有传统,有习惯,更有落后贫穷的历史因素。要看关中“蹲景”,还是去西安周边的农村。通常两个人在路上不期而遇,寒暄几句之后,俩人就蹲在路边,抽着旱烟,拣块石子纵横画六道,用树叶碎石子玩起来了。他们玩的游戏叫丢方,又叫狼吃娃。陕西民间的一些东西你很难探求其源头,这种有攻守、谋略、斗智的游戏,它流传的时间也许比围棋还早。只是这种草根小游戏难登大雅,慢慢可能被淘汰。这种有趣的游戏,便成了人们蹲着是追爱玩的一种娱乐项目。蹲是讲功夫的,
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如今在西安的背街小巷偶尔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堆老少爷们蹲着围在一起下棋,几个小时过去了都不挪窝。也有蹲着闲谝、打扑克、吸烟的,只是这样的“蹲景”越来越少了。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怪。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我好奇地问当地村民:“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从他们简单朴实的言语中,我了解到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
由此,我不禁感慨到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明长大了,摇篮破损了。裸露的黄土地少了绿装,虽有南山秦岭,也无法满足千万居民的家住、厨房、储藏等需求用房。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现在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了。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但是关中人不用窖水,也没收集雨水的风俗,这种说法只是附托之词,不足为信。主要还是由关中的地形,地势与气候造成的。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