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
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二战结束后,日本军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由于此, 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注:,“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
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acy,Africaartin'Press,
1995,.)
二、冷战后日本对非外交的新动向
冷战结束初期,随着“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完全确立,日本充当“世界政治大国”的欲望迅速膨胀。基于日本跨世纪的总体外交和战略目标实施考虑。日本对非政策也由单纯强调经贸利益转向全面介入,不断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渗透力度,以求全面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可以说,冷战后日本对非外交的“新重商主义”
特征已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强的“大国外交”意识。
其一,冷战后日本已多次召开了涉及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型国际会议,表明其全面介入非洲发展事务的决心和能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93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它表明日本对非外交已超越了原有的双边关系模式, 将对非外交纳入了其全球战略的通盘考虑之中。1998年10月,日本与联合国、非洲全球联盟三方合作,在东京召开了第二次“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其规模空前,共有51 个非洲国家、11个亚洲国家、18个欧美会议。2003 年10月,日本将在东京举办第三次“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
其二,日本多次重申将一如既往地对非洲国家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