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 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注: 二战前, 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 1930 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 1935 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 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 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 日本军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页眉.. 页脚. 环境彻底改观。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由于此, 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 特征。( 注: , “ 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 ”, CurrentHistory,May1999,.) 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 注: JunMorikawa ,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 ..页眉.. 页脚. Inc.,.)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因素在日本对非外交中并没有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尽管日本在处理其他外交事务时多以“日美协调”为基础,对外政策也深深打上了“美主日从”的烙印,但其对非外交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日本冷战时期的对非外交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强度不同的阶段。 1973 年之前是日本对非外交的初创期。 1955 年4 月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为日本直接与非洲会议的日本代表会见了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利比亚、苏丹和加纳 6 国的代表。这一时期,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 1957 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斯访问了日本,这是二战后访问日本的第一位外国元首。 50 年代,日本相继与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并开展了初步的经贸合作关系。不过, 由于当时日本面临着日苏邦交正常化、加入联合国等诸多紧迫问题, 加之在日本看来非洲并不具有解决燃眉之急的功效,因而没有真正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以 1973 年石油危机为契机, 日本迅速加强了对非外交的力度, 显著地提升了非洲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一方面, ..页眉.. 页脚. 日本加紧拓展在非洲的能源市场, 南非是其重中之重。 1975 年,日本同南非的双边贸易额是 亿美元,而在 1988 年则迅速升至 亿美元。 19 82年, 日本首次成为南非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占当年南非总出口量的 % 。另一方面, 日本对非援助出现了超常规增加的趋势。从整个非洲来看, 1970 年至 1973 年间日本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占其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 % , 1980 年至 1983 年占 % , 1988 至 199 0 年间上升至 % , 至此非洲成为仅次于亚洲的日本对外援助的 第二大接受国。( 注 : HowardtStein, “ JapaneseAidtoAfrica:Patterns,Motivati onandtheRole of StructuralAdjustment ”,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 s,,,1998,.) 日本之所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 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本于 1964 年加入了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因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事务中的权利和责任相应增强;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外交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