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恋爱的基础
心理上:
步入大学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没有了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的约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心理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也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关心,更希望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的肯定。
生活中:
大学不是高中在自己的家附近,大学很多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家人在身边感到孤独,谈一场恋爱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相互慰藉,可以减少孤身在外背井离乡的孤独冷寂,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保持身心愉快,生活也更有激情,学习更有动力,在爱人的注视下,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去克服,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潜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大学恋爱的现状
一、普遍及公共化
走进校园,随时可见携手漫步的男女,草坪上或坐或躺的恋人,教室或食堂嘻嘻哈哈的情侣……人人网上有学生调侃“每个大学都给恋爱的人准备了一个湖”,联想到我们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湖心亭,初进大学就被前辈告知它是情侣的胜地,也许是树多较隐蔽,方便他们恩恩爱爱。男生、女生宿舍楼下也总有一批批准时踩点的同志在树下等人,虽然大多是男生,但也有一些女生比较开放的来男生寝室楼下等着
,总能看见女生在楼下等着于是我们总能看到楼下上演男女搂搂抱抱难舍难分的情节。当事人可以如此放得开,反而让我们这些无辜的过路者尴尬不已。
二、迅速和局部公开化
不论从前是否恋爱过,进入大学后,经过军训且熟悉了全班新同学,一些学生竟然就可以建立恋爱关系了,不排除一见钟情的,但此现象的广泛性着实令人惊叹,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例子,所谓“班对”。如此短期的相处就让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且非“地下操作”,认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包括其班主任。只是不清楚他们的父母是否知道。可能受中学的影响,感情生活都是隐瞒于家人的,何况也是才进入大学不久。
三、随意和短期化
两人还未彼此了解清楚就开始恋爱,过后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分手,关系维持时间不长,心理修复一段时间就又能投入新的恋情,择偶观不定,于是我们常看到某人一年内屡换对象。大多数人都投入了真感情,但却并未投入责任心,于是“闪恋”顺理成章。毕竟没有以结婚为前提,恋爱变得不那么庄重,总以为会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分手也不会太在意。
四、盲目与被动化
大学同学不乏抱着找对象的心理广结人缘的,有些许跟风和攀比意味,毕竟看到周围的情侣携手漫步心里很是酸楚,每次过光棍节都特别悲凉,所以总盼着找对象,有的甚至对爱情不算明晰。还有些
往往当事人不是很在意,而其周围的人却很是焦急地怂恿和介绍对象,家长也踊跃准备着给其搞相亲,所以就是先试着交往然后算恋爱了。
五、性格与个性
女生恋爱比例较男生高,因为女生身心成熟早,且占校生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女生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而一般是男生主动,只要她们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
六、目的与追求
有些大学生他们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出现了公式化恋爱,表面“相敬如宾”,最后和谐分手,时间长的可以维持到毕业。
大学恋爱矛盾分析
一、男生的不成熟与责任的矛盾
男生的心理年龄总比女生要小个两三岁,心理年龄是什么?正统的解释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女生普遍生理发育早,相应的心理也成熟的比较早,
毕业论文--大学生恋爱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