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应用解剖
神经系统应用解剖——
间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
一间脑的形态和结构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大脑半球和中脑之间,胚胎早期自前脑发生,由于大脑半球的高度发展,大部分被大脑所遮盖,其外侧壁与大脑愈合。因此与间脑之间的边界不象其他脑部之间那样清楚。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丘脑的底部只能在切面上看到。间脑的内腔为第三脑室(见图)。
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
间脑分5个部分:
间脑
1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亦称丘脑,是构成间脑的主要部分,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各种传导路均经丘脑中继后传入大脑,因而丘脑是皮质下的最高感觉中枢。丘脑内部是由较多而复杂的核组成,根据核群的纤维联系可将丘脑核团分为三类。
(1)中继核群主要是接受感觉束和小脑束来的纤维,发出特定的投射纤维到皮质的主要感觉区和运动区,如腹前核、腹后核、腹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是一般躯体感觉的中继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纤维和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这些纤维将身体对侧半传来的信息定位严明地投射到腹后核中,即头部在腹后内侧核,上肢、躯干和下肢的自内向外依次地在腹后外侧核中。自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入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和腹前核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它们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至中央沟前方的躯体运动区。这两个核在小脑皮质和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之间的联系上起重要作用。腹前核还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
(2)联络核群从前向后是背外侧核、后内侧核和枕。主要与丘脑其他核团广泛联系,接受额、顶、颞、枕各叶的传入纤维。
(3)丘脑网状体系此群借广泛弥散的、分立的投射纤维来连接皮质区域,故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该系与纹状体联系密切,向下连接丘脑底部、丘脑下部和中脑网状结构。是广泛调节体系的丘脑部分,控制大脑皮质的准备状态来调节局部或一般的清醒或意识状态,从而影响皮质对向心性冲动的反应性质。
背侧丘脑除腹外侧核和腹前核涉及运动功能外,大部分是关系各种感觉。。粗略的痛觉感知就产生在间脑水平。临床上所见的丘脑综合征就是感觉功能方面的紊乱,常由此部血管的病变所引起,依据损伤的部位和范围,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是身体对侧半的触、痛、温度觉阈值升高,感觉表现为超常、错解,与刺激极不相符,如被针刺时会感觉烧灼感。有些病例有自发性疼痛,也有的情绪不稳。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半球深面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两者之间有丘脑间粘合相连; 前下方借下丘脑沟与下丘脑相续; 下面借底丘脑与中脑相连;背侧与尾状核间有终纹相隔。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
背侧丘脑内部的灰质核团
前核
外侧核群
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板内核群
内侧核群
中线核群
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
背侧组
腹侧组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2、特异性中继核团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躯体运动中枢
传入
传出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3、联络性核团
传入
传出
2 上丘脑
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间脑的背侧面,包括僵三角、僵联合、丘脑髓纹、后联合及松果体。
(1)僵核位于僵三角之内,包括小的内侧核与大的外侧核,内侧核内有密集的小细胞,外侧核为排列稀疏的大细胞。僵核接受丘脑髓纹的终支,发出僵核角间束(后屈束),止于角间核。
(2)丘脑髓纹丘脑髓纹是复合纤维束,包括来自隔核和内侧基底节嗅区的纤维,来自海马结构的纤维,从穹隆分开加入丘脑髓纹;来自丘脑前核的纤维,也有来自苍白球的。髓纹纤维部分去僵联合交叉到对侧。
僵核、僵核角间束和丘脑髓纹在机能上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
松果体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为椭圆形红灰色腺体,位于两上丘之间、胼胝体压部下方,借第三脑室的脉络组织与胼胝体分开。松果体在结构上主要成自一种特殊松果细胞,细
胞大小不等,核淡染,腺体有嗜银颗粒,腺体在初期呈腺样结构,7岁时发育完善,青春期腺体组织逐渐消失,代之以结缔组织,并有部分钙化。一般由松果体接受来自丘脑髓纹、僵核和后联合的纤维,纤维呈丛状止于松果体细胞。
间脑与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定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