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浅谈舞蹈《花鼓佬》-新闻学
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浅谈舞蹈《花鼓佬》
张小春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地,千百年来,淮河两岸的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繁衍生息,流传发展,逐渐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各种流派,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人才辈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舞蹈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安徽民间舞蹈得到了大力弘扬,花鼓灯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安徽花鼓灯无论是从动作技巧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不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原创剧目,对扩展花鼓灯的动作语汇,丰富其表演力,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舞蹈《花鼓佬》作为2013 年创作出的优秀花鼓灯独舞剧目,在继承花鼓灯原有的动作韵律和表演风格的同时,在动作语汇和舞蹈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舞蹈表演上,也超越了传统的花鼓灯单纯的情绪舞和动作语汇累积的状态,在塑造人物角色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获得了全国“荷花奖”的表演银奖、全国文华优秀表演奖、安徽省艺术节舞蹈比赛表演、创作一等奖和首届安徽省专业舞蹈大赛的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花鼓灯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传统的花鼓灯舞蹈表演一般可以分为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兰花”各占一半。表演时,“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兰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热烈的锣鼓伴奏中鱼贯而出。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兰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 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领下跳出场来。“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慕、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兰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兰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舞蹈《花鼓佬》在传统的花鼓灯表演形式上首先进行了改变,设计为男子独舞,以塑造一个年逾古稀的民间老艺人一生对花鼓灯艺术的热爱为情感支持点,在舞蹈中让演员的角色在现实和回忆,鼓架子和兰花,实与虚之间不断地转换,从而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演引人入胜。
舞蹈是在由远及近的花鼓灯鼓点中开始的,舞台上一束定点光照亮了放置在舞台中央
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浅谈舞蹈《花鼓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