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新闻学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
任晓利丁家佳
【摘要】反转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梳理其产生的原因、互动的形式与机制,需要运用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进行阐释解读。通过话语交往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背后包含的话语策略,其中涉及话语建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情绪与理性的双重拷问、媒介素养与社会秩序的约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以期明确其中利弊,从而重构有益的舆论环境,借此弥补海量信息拥堵带来的传播意义的缺失。
关键词 自我建构;话语表达;媒介偏向
当今社会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社会新闻事件逐渐成为网络媒介关注的重点,媒体与公众在网络中展开互动博弈,上演着一场场观点交锋的盛宴。对此,国内外学者多有研究。
国外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舆论场、话语建构方面的阐述,理论框架比较成熟。国内学者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进行案例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对于网络事件本身的研究则较少涉及,缺少对于网络事件主体感受和认知的体现以及对话内容的策略分析。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天津爆炸事故中女子骗捐事件”为例进行分析,采用“舆论生命周期理论”进行阐释。针对舆论背后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试图研究其形成的动因、互动形式、主体动力、表达的深层次动机等因素。
一、话语互动:话语建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
网络事件虽然在线上发生发展,但线下的积极互动仍然必不可少,二者的差别在于群体活动的表现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有时扮演热点事件发布者的角色,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愿。在此阶段,舆论处于出现时期。
(一)网络事件主体的话语表达
网络社交媒体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人数多,传播效果明显且低风险。此外,微博的匿名性、开放性、及时性的特点,使事件当事人大多选择在微博发布消息表达诉求。种种原因推动了反转新闻的出现。反转新闻是指在事件报道初期舆论集中谴责一方,随着事件真相的揭露,剧情发生反转,舆论的矛头也随之转向,展现出情节的戏剧化和大众态度的逆转。
在信息刺激强度和注意力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网络事件主体为使所发布的信息获取更高的关注度,会有意识地采用特殊的叙事策略。对立性的标题、大量煽情的语句和内容的运用、戏剧化与冲突化情节的穿插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热度和关注度的上升。
在天津爆炸事故发生期间,广西一女子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谎称父亲在爆炸事故中不幸去世,引发大量网友通过微博“打赏”功能共捐款九万多元。在其第一条微博里描述其父亲发生爆炸时还在上班,打电话却联系不到他,着力突出自己一个人在家害怕、担忧的心情。在随后的两条微博中,她运用同样的叙事策略进行话语书写。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提升,在一片同情悲悯之后,有网友开始质疑其真实性。经过调查发现,该女子的父母仍然健在且并未去过事故现场。最后,由于情节的严重性,该女子以涉嫌诈骗罪被批捕。真相一经揭露,就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众多网友直呼受到了欺骗。
综观事件主体的话语表达,她虚构了一个受害者家属的身份,通过煽情化的语言和悲情化的情节建构灾难事故的悲惨情境,刺激大众的情感共鸣,引发网民的同情与悲悯心理,进而把网民抽象的心理支持转变为实际的金钱捐助行为。由此可见,社交网络的匿名性,让用户摆脱了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b
  • 文件大小155 KB
  • 时间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