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欧楷技法.ppt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九成宫醴泉铭》
技法指导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工具选择
字帖的选择:《九成宫醴泉铭》字帖近年出版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较好的版本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几家大型出版社出的本子,对初学者来说最实用的是华夏出版社的版本,且附有释文。
毛笔的选择:临习该帖宜用加健羊毫笔或弹性不大的狼毫笔,锋颖要尖锐,不宜用太软或太硬的且锋颖已秃的笔。
纸的选择:最好是半生半熟纸,不宜用吸墨太强的生宣或不吸墨的熟宣。
墨的选择: 不要用太差的普通墨,要用专用的书画墨,墨色宜浓不宜淡,焦墨或过夜墨也不要用。如有条件可买高档的油烟墨和质量好的砚磨墨书写
《九成宫醴泉铭》艺术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腴、浑厚。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结构看似乎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非常准确地评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
初唐书风受李世民影响,表现为崇尚二王。欧阳询书学二王,又深受北碑影响,在当时浓烈的社会审美趋向左右下,法兼南北,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风,确是难能可贵。
尤其他在自己的实践中,使楷书的法则得到了相当的完善。因此,后世把“欧体”楷书视为书法学习的最佳范本。正如明代杨士奇所说:“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
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 横起笔角度
图2 竖起笔角度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下表。

欧楷技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独角戏
  • 文件大小4.01 MB
  • 时间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