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VCD到DVD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源起.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VCD到DVD: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源起
徐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在1994年至2010年间, 中国经历一场从VCD到DVD的消费热潮。它先由中国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海外新兴数字影像技术而发起, 后又由民营、国营及合资企业共同参与, 通过与传统模拟电视的技术与文化迭代, 开创出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独特起源。在这一时期, 当代中国建构起一个庞大的数字媒介设备制造产业, 海外影像源源不断地涌入, 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形式多样的影碟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 促使影碟机及音像碟片迅速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其中, 色情影像与新近海外大片, 分别从欲望与时尚两个方面, 成为新兴中产群体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造就出全球化电子信息浪潮与中国民众生活相互结合的独特现象, 为此后中国全面进入数字信息社会打下重要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基础。
据一项统计, 在1994年至2010年间, 中国本土与中外合资的相关企业, 一共在中国生产了至少7亿台LD、CD、VCD和DVD播放器, 它们被统称为激光音视盘机, 其中的绝大多数被中国民众所购买, 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除LD机外, 这些电子产品都属于新兴的数字音像技术体系, 与此一时期先后通行的模拟及数字电视机相匹配。在2010年前后, 随着数字高清电视机、家用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的广泛使用, 中国家庭所拥有的巨量VCD与DVD影碟机,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逐渐被淘汰, 它们在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中几乎不再发挥作用, VCD与DVD的时代就此宣告结束。VCD与DVD所经历的迅速的兴盛与衰败, 似乎已经被人彻底遗忘, 这也是人文学界少有对曾经红极一时的VCD与DVD产业和文化现象进行严肃理论反思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 如果我们把VCD与DVD置放于当代中国电子媒介技术、产品及与之相关联的长期社会与文化演化进程之中, 那么作为一场长达十多年的电子消费热潮, 我们不禁要问:它们曾经造成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什么?它们到底是如何介入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的?它们的文化遗产是什么?它们的文化与社会功能真的会随着电子技术的代际更替而消失殆尽吗?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阐释, 在今天仍然是有价值的。
一、以电视机为中心的技术迭代与路径依赖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基本完成, 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在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计划经济体制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国家化之间构成了一种全面的整合关系。媒介, 尤其是电子媒介的社会化运用, 对此一社会整合具有高度的粘合作用。从1957年开始,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有线广播体系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1980年前后, 中国有线广播体系的普及率与覆盖面达到了最高峰, 全国城乡民众几乎都处于这一电子技术体系强制性的影响范围之内。然而,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 西方先进的电子媒介技术的引进、电子媒介产品的消费品化以及人们对于更加丰富信息的需求, 导致了收音机、录音机与电视机的广泛运用, 并在8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视机为主体、以录音机及收音机为辅助的电子社会形态, 也由此造成了对此前有线广播体系的技术性乃至社会性替代。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过程使得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的拥有者开始有了自主的接收活动, 媒介信息也逐步摆脱了单一的政治化倾向, 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娱乐与生活功能。民众通过主动的电子媒介消费与自主的信息接收方式, 积极应和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演化路径, 并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与商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家用电视机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一直持续到现在。21世纪初, 电脑体系与手机体系分别开始了社会普及化进程, 它们以数字化互联网的有线与无线的接入方式, 从接收端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的个体化自主消费与自由接收特征。这样一来, 自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大约六十余年的时间里, 中国先后经历了分别以有线广播、电视、电脑、手机为主体的四个电子技术发展阶段, 中国民众则先后被纳入有线广播网、无线电台、无线及有线电视台、有线及无线通信网和互联网等技术体系及其演进之中。许多时候,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人们同时处于有线广播、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的影响范围之内。今天, 人们又同时面对电视机、电脑、移动电话的信息世界。不同的信息传输体系, 尽管存在着技术方面的更迭关系, 但也在特定时期相互叠加或挤压在一起, 共同形成了与社会及其文化产生的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更有意味的是, 在电子技术的淘汰与更新过程中, 经常会有一些连接前后两个代际之间的过渡性技术方式, 同时

从VCD到DVD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源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8-01-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