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孙宝华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历史演进,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浪潮中,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理念, 加强政府的生态职能和生态意识,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内涵; 历史演进; 时代意义;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孙宝华, 男,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党建。
收稿日期:2017-08-03
Received: 2017-08-0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就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不过, 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它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目标, 制定了实现目标任务的新举措。这些新的理念、目标和举措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和历史演进
(一) 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是大自然的底色。“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 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何谓生态文明?从广义来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和社会环境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 建立起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狭义来讲,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 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他文明就会失去其存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复合体, 在具体维度上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道德观。在自身结构上, 涵盖了生态化的自然物质因素、经济物质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人的发展方向等多方面。正因为如此, 生态文明就超越了简单的生态环境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二)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纵观300万年的人类历史, 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 2500年的科学技术史, 以及约400年的近代科学史。人类文明经过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的重要阶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上, 经历了崇拜自然、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