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锦屏文斗村原生态民族文化实践报告
人文学院 2011级汉本(2)班姜芳芳学号:2011431114
暑假期间,我就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现存特点、载体保护与传承模式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由于自己也是一位农村出来的学生,对贵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村有一些了解,经过考虑我选择了贵州锦屏县文斗村。其实我就是以为文斗村村民,但不是地道的文斗村村民,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我是在其他村子长大的,再后来就定居在锦屏县县城。这次的暑期实践给了我一个更好地了解自己老家的机会。
抱着锻炼自己的想法我来到了文斗村。文斗苗寨位于锦屏县西部,距县城35千米,现在的文斗村已经通车了,可以在县城坐车直达,也可以先坐车到三板溪水电站,再乘船到达文斗村码头,选择乘船还需爬坡。我就是爬坡爬上了文斗苗寨。村寨坐东向西,坐落于青翠的半山上,前临滔滔清水江,后为碧绿的乌斗溪环绕,离寨不远有一处高达90余米的飞瀑,如诗如画。在老村长那了解到全寨居住着400余户苗家,民居均系木质吊脚楼。爬坡其实有个好处,山路是由一块块青石板铺成,路的两旁都是树木,隐约能看到掩在树林里的吊脚楼,全寨掩映于参天古木之间,其中包括松杉、红豆杉、银杏、香樟和楠木。
当我来到文斗村时文斗村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六日的尝新节已经过了,但是可以想象节日的热闹场面。在这天,家家户户要弄上一桌好菜,到了中午一两点就会在斗牛场进行斗牛,相邻村寨的村民也会牵上自家的牛来到文斗,斗牛,喝酒,唱山歌,苗家人的节日总是那么热闹,那么充满人情味儿。
在爷爷那里我还了解到了文斗村村名的由来。爷爷告诉我文斗村,原名“文陡”,是因为这里山高路陡。听爷爷这样一说,想起以前只要在老家,有客人来了都会叨念叨念“文斗文斗真的好陡”原来“文斗村”都来就叫“文陡村
”。而在二伯伯那里还了解到本村有着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村规民约和林业契约。这些被专家称为中国继故宫博物馆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契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的“契约文书”还涉及婚姻嫁娶、抚养继承、分家析产和订立族规等各个领域,使文斗苗寨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严格依照规则办事的“礼法社会”。契约文书和山高路陡就成了文斗村的村名的由来。
契约文书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初年(1403—1424年),锦屏的优质杉木被用作“皇木”走出深山,文斗地名“皇木坳”即是当时输送“皇木”的例证。继皇商之后,民商接踵而至,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地区木材贸易兴起。明代中期,锦屏文斗等沿河百姓即已掌握了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生产方式。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文斗的林业已是空前繁荣,形成了一种较成熟的林业生产关系。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已成了文斗人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人工造林技术已相当成熟,从事造林的不仅有本地苗、侗民族,也有来自湖南、江西、江苏、福建、安徽、浙江等地的汉人。随之相应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权属买卖转让和佃山造林及山林管理的契约文书。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契约文书来看,大致可分成九类:山林土地买卖、佃山造林、拆分山林和家产、分配出卖山林银钱、山林管护、山林纠纷调解、乡规民约、讨借书据、山林登记簿。许多契约规定了以林养林、间伐轮种的权责义务。由于契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契约无不视为珍宝收藏,可惜大多数契约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被烧毁(有的一家人就烧
关于贵州锦屏文斗村原生态民族文化实践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