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张九龄
填写学过的关于月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人有悲欢离合, 。
人生代代无穷已, 。
但愿人长久, 。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东船西舫悄无言, 。
今宵酒醒何处?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人生如梦, 。
月是故乡明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有阴晴圆缺
江月年年只相似
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唯见江心秋月白
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介绍
张九龄:
(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生平补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诵读感知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出语平淡质朴,毫无点彩渲染,没有奇特字眼,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生”字好在哪里?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把两个本来相距遥远,又无直接关系的自然物象赋予了生命,从而表现出水月相依相恋、相映生辉的情态和生机,富有动感,自然浑成。与张若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天涯共此时
天涯共此时
既点出了空间的遥隔千里,又强调了时间上的一致。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这是一笔写双方,明月是联系纽带,也是展开想像的空间环境。
前句写景,后句即景生情(由景入情)。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望月怀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