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感悟
AfewReflectionsonLiYuanOpera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撰文/王晓燕
中国戏曲自宋元始发展到今天其面貌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地改变着,戏曲的样式和种类也在这种变化中不断
地发展,直到今天戏曲艺术已发展得非常的完美并且种类
繁多.
我因热爱戏曲艺术,故在一次机缘中投身到了京剧艺术
的怀抱中,
机缘中我看到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便被梨园戏的典雅,
灵动,细腻的古典韵律表演风格所吸引,更被其表演者与艺
术浑然合一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不由得引发了我要了解梨
建泉州梨园戏剧团,找到了《董生与李氏》的李氏的扮演者
曾静萍老师,向她学习了梨园戏的表演科步和大旦的基础
戏《玉真行》以及观看她排练《节妇吟》.这段的学习不仅
使我在表演知识方面受益匪浅,对艺术也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
,梨园戏给我的感悟
戏曲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就如王国维先生所讲:戏曲是
以歌舞演故事,这是对戏曲艺术特点的总体概括,而各剧种
的不同是在这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以及观众的审
中得到发展.
(一)梨园戏与京剧不同的对比
梨园戏不同于京剧的端庄大方和高亢,而是唯美,典雅
和细腻的,"唱,
念,做,打"四功来表演的,但各有侧重,梨园戏侧重在"做,
念"上,京剧虽是"唱"为首,但"做"
个剧种的"做"功却有很大的区别.
1,"做"功方面的不同
"做"功是由"手,眼,身,步"四法而组成,梨园戏的
"做"功主要是借助各种手姿,科步的表演来体现的,而且是
"
一
句曲一步科","手姿"的表
演特别丰富多姿,并且大部分的手姿来源于宗教的雕塑及绘
:"螃蟹手…'姜母手…'观音手"等等,
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娱神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才演变成
娱人,而在娱神初期主要是巫舞,
戏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称,它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
朝,发展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故此在这方面还保持
,是后期发
展起来的新型的戏曲样式,在手势方面是以"兰花"为基调,
分为掌,指,拳以及剑诀指,柳叶掌,
注重手姿是因为,梨园戏不像京剧有长袖遮手,而是始终露
着双手表演,而手的运动在舞台上是非常的醒目的.
另外梨园戏的身体基本造型和京剧完全不同,也可以说
与很多剧种都不相同,京剧的身体基本造型是"子午式",脚
是丁字步也就是一,三方位头,也在一方位,身体则在其间也
鼠嚼AA囝■福建艺术
就是二方位,腰部拧转头顶上空,此种造型显得身姿很挺拔;
而梨园戏的基本造型是"糕人身",双脚同向三方位,外脚盖
内脚,腰带上身与头同往一方位拧转,整个身体的感觉随双
手腕向下沉,身体与脚形成九十度转角,脖子松弛并略有角
度,
则更
梨园戏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