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交及康乐活动小组
服
务
计
划
书
老年人社交及康乐活动小组服务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
“精彩夕阳红”活动小组
二、设计背景
(一)理念阐述
1、本计划根据社会重建理论,希望借助加强长者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以协助他们适应社会,重建信心,而自卑倾向和内心的平衡也能在一积极的互动环境中得到改善。
2、本计划根据活动理论,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帮助老人弥补因退休而造成的社会脱离,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克服因丧失而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和无意义感等,可以使老年人能够更好的适应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3、颐养院的老人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子女,但子女却极少来看望他们。本计划将直接针对这些有孤独感的老人们开展各种专业性的介入活动和非专业性的娱乐、学习活动,如开展精彩夕阳红小组活动,与老人接触与交流,鼓励老人们扩展社会交往领域,积极加入社会活动,以此减轻或消除由于孤独、自卑等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4、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老人们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他人友好互动,减少其孤独感。增强其对生活的自信,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我们也将提供平台让组员相互分享自己独特的经验,每个人都会多了一份人生经验,从中可以帮助老人们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可以让老人们拥有更多的晚年生活选择。
(二)理论架构
1、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指出,人生有八大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而在成年晚期也就是老年期,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自我整合以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着人生智慧的实现。也就是说,老人需要得到人们对其过去能力的认可,需要有机会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并渴望得到尊重和关注,如此老人可以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2、持续活动理论认为,若想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使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接触。人是社会人,由于老年人不但在生理上,还是认知上都处于衰退时期,好像应该减少社会性活动,以便给自己留下时间和精力对自己走过的人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完成生命的重整。但人是社会人,一旦失去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难免会有失落与寂寞感。老年人与社会接触有很多方式,但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特别是同辈的交流。从同辈的交流中不但得到有力的认同感,还可以从交流当中交换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支持;与社会接触不但可以让老人继续发挥着余热,还可以从中得到满足感。
3、进入成人晚期后,艾里克森认为其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自我整合,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绝大部分人处于退休后的休养状态,这其中必然包括对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在对自己毕生的回顾过程中,老人看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重整了生命的意义,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三、目标及目的
(一)目标:增加老人的交往,使参与小组的老人更多的认识颐养院内的老人,减少其孤独感,从而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促进老人与社会的紧密接触和联系,提升社
会公众关爱老年人的意识。
(二)目的:
1、培养老人志愿者,增强老人参与娱乐活动的积极性
2、开展面向老人的社交、康乐小组,以发展长者潜能,提高自助互助能力
3、拓宽了老人交际网络,使组员得到相同境遇老人的情感支持
4、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帮助老人认识
老年生活,建立积极的合理的晚年生活态度
5、整合各种颐养院的助老资源,引导长者认识并善用颐养院的服务资源
6、让老人肯定自己的过去的成就和贡献,重拾对生活的信息,提高自信
四、服务对象
1、资格:具有行动能力、不影响其参加活动的老年人,60岁以上,男女不限
2、特点:老人有子女,但是子女探望次数较少
五、小组特征
1、性质:交流型、发展型小组,也是具有“自助”及“互助”性质的活动小组,通过小组建立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康乐活动中。
2、活动次数:四次
3、日期:2011年11月26日至12月17日
4、时间:一周一次,每周六下午二点半到五点
5、地点:颐养院活动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改变)
6、人数:十五个具有行动能力的老人
六、招募方法
1、与颐养院院长沟通,了解具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有哪些,并请其推荐合适的人选。
2、在颐养院内张贴海报,发放传单
3、通过亲自与老人会谈,并邀请其参加。
4、向社区内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忙宣传。
5、若人数不足,会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其参加
七、活动计划
老年社交康乐小组服务计划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