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刘丽
吐酸的定义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历史沿革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本病证多属于热。《证治汇补·吞酸》曰:“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不仅有热而且亦有寒,并与胃有关。《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又说明与肝气有关。
《医家心法·吞酸》说:“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窒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寒邪犯胃,胃阳被遏,湿浊内停,郁而成酸。
内伤饮食: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
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脾胃
食不消化,胸膈郁塞,胃气不和
情志因素: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阳不运,痰浊内聚,酿而成酸。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而致吐酸。
脾胃虚弱:中焦失运,谷不消化,酿而为酸。
热证
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代表方:左金丸加味。 常用药:黄连、吴茱萸、黄芩、山栀子清肝泄热;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
寒证
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木香、砂仁行气和胃;法夏、陈皮和胃降逆;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临证心法
中医学吞酸的含义与西医学一致,是胃酸过多的表现。在中医辨证上,虽有偏寒、偏热及寒热标本之异,但常因风寒外感或饮食不当而引起。酸味者,收气也,肝木之味。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凉食,损伤脾胃阳气,湿浊内停,木郁克土,或肝胃不和而致本证,所以临床多以行滞温中为法,但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盛衰而施治。
张景岳《景岳全书·吞酸》篇说:“凡胃气未衰,年质壮盛,或寒或食,偶有所积而为酸者,宜用行滞温中之剂,以二陈汤、平胃散、和胃饮之类主之。中气微寒者,宜加减二陈汤,或橘皮汤,甚者宜温胃饮;气微虚者,宜藿香安胃散,此皆治标之法也。”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