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
内容摘要本文在本校高三历史复习存在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从构建“点—线—面—体”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解题能力及改变传统线性笔记三方面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及反思。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复习
问题的提出
——基于对本校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复习备考现状面临困境的认识和反思
1、本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入学成绩低,文科生源较差。本校高三共开设4个文科班,共210人,高二分班时,全校7名历史会考未通过的学生,有5名均进入文科班,理由是物理化学实在是太差,而以这种理由进入文科班的学生比比皆是。2009年高二第一次杭州市期末统测,历史年级平均分比兄弟学校低了4分,兄弟学校不及格人数16人,而本校不及格人数达45人;第二次杭州市期末统测,年级平均分低兄弟学校2分,不及格人数仍然大大多于兄弟学校。虽然经过高二的一年学习,成绩有所上升,但这届学生仍是笔者连续三年接手高三学生中基础最弱的一届。如何让这届“低起点”的学生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能够在2011年的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一份艰巨任务。
2、新课改后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一大走势——注重基础、注重教材。据杭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朱世光老师统计09、10年浙江省历史高考试题,答案直接从书本表述或从基础知识出发可以找到的分值分布如下表:
年代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小计
2009年
28分
20分
48分
2010年
32分
30分
62分
此表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浙江高考历史试卷“重基础、重教材”的要求。而在09年浙江省高考结束后,浙江省考试院的“有关专家认为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有偏差,新课程教学并不是脱离教材,认为有关省市新课程高考试卷过分追求形式的标新,完全脱离教材不依靠教材的高考试卷形式不符合我省高中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现状。”“另外,减负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目标,如果高考试卷完全脱离教材,无疑是对高三教师和学生增加负担,所以今年(2010年)的高考试卷重视教材知识的落实”(以上信息摘自嘉兴平湖新华中学马建东老师的高三复习讲座《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而北师大杨宁一教授也曾经指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
”基于此,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必修重视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历史学科体系。
3、历史教材知识点纷繁芜杂,多如繁星。近两年的浙江省高考历史已经明确反映出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特点,但在实际的高三复习中,我们发现2010年浙江省考纲梳理出的历史考点共有104个,包括必修及选修1A模块共5册书本,而这5册书本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不完全统计有117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要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真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加之高一时,一方面学生不重视历史,另一方面为迎接省会考,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对部分书本内容采取的都是发提纲、划重点、学生记背这种无奈又相对有效的传统备考手段,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高一的新课内容囫囵吞枣,吃的是夹生饭,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已经忘记高一相关知识或是一知半解。笔者跟个别高三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就反映高一的必修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本届高三文科学生基本上都存在着不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必修内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不足,解题能力不稳定等问题。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专题”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新课改后,历史新教材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原则进行模块化、专题化编排,体现新课程强调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文明的中外有益成果等理念。但是这种“模块+专题”的结构,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来划分,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体现存在不足;某些重要知识点,在多个模块中均有出现,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又无法让学生无法对这一知识点作出明确而全面的认识,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3本必修和人物选修里面都有呈现,即加大了学生复习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概念形成全面的认识,明显不利于学生复习备考。同时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编排的必修内容,不利于学生构建历史阶段特征。这些学科自身的设置特点,导致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出现了通史意识淡薄、历史概念不明、历史线索混乱,历史阶段特征不
中学历史 史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的运用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