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厦门发表演讲,阐述了2015年是大企业危机年。吴晓波认为,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行了,中国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系统性的、生态性的,而人才、资本战略转型是系统性问题,如果你用过去成功的方式走到今天,你会发现如果你不进行变化的话,你一定会被淘汰。
以下是吴晓波的演讲全文:
大家上午好,说到产业的变革,首先要花一点时间谈宏观经济。
4月15日是物价局公布一季度数据的时间,有10个人参加,其中有5个经济学家,去之前我们大家还没有看到最终的数据,但大家都知道,今年的GDP是2014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最差的数据。
总理开了两个半小时的会,所有的部长都在,5个经济学家给到总理的意见,其实只有一个意见,就是货币必须更加的宽松。而且5个人里面有3个认为中国和全球都处在新常态,未来5年内全球经济都好不了,每个国家货币发行的容忍度更大。开完会我说不到一个月就会降息,宏观层面没有太大的办法,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产泡沫的崛起。
整个数据从去年的四季度以后到今年一季度的,所有的数据都处在下滑的阶段。从宏观来看,实业在往下走,泡沫在往上涨。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智囊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上个礼拜的经济论坛有一个判断,他认为中国经济会在未来的两年内成功探底。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层的判断,他认为未来两年我们处在探底的通道中。这个探底怎么达成呢?他用了另外一个词
“高投资处理”,通过货币大规模的投放,来推动产业转型。这一次李总理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使用的办法很新,就是拉网抓鱼。湖里面很多鱼,一张网,船往中间挤,所有的鱼都会自己跳起来,政府说未来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会转移到实体经济。
北京有一个新三板,今年有2000家以上的公司上市,然后加快直接融资,政府通过拉网的方式把资金往资本市场赶,这个就是今天经济的景象,然后就出现了产业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实体经济企业,在未来两三年面对的景象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情,因为整个宏观处在泡沫时期,未来的波动性非常大。
三次重大产业转型
1978—1997:从重工型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
1998—2014: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2015--未来:从产业重型化向“互联网+新金融”转型
我们看看产业经济的变化,发觉30多年来中国的产业经济呈现出非常有意思的波浪性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里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业里面以不同的方式赚不同的钱,这是一个30多年的景象。
1978-1997年,第一个特点是这20年里面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是赚的中国本土市场的钱,是中国内需市场由重工型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毛泽东时期军事发展很快,重工业发展很快,东北、华北重工业项目在投,但是老百姓很穷。老百姓需要生活怎么办?毛泽东开始发票据,有布票、粮票、油票
……中说要抓吃穿用,还要冰箱、空调、洗衣机。前面的20年是从中共型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到1997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国家。咱们大家听到“转型升级”——这四个字在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
为什么在1997年会发生大的产业转型,1997年发生了一个亚洲金融危机,那个时候中国经济遭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在1998年,中国民营企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闭,当时一是银根紧缩,第二个是市场萧条。从此以后,民营企业家开始警惕,我办企业会倒闭,办企业有风险。
1998年全面再造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布了非常重要的三个政策:第一个,取消福利分房。之前,我进单位第一件事就说有一套房子给我,当年所有的房子都是单位给的,1998年取消了福利分房,然后就开始了按揭。当商品房推出以后,中国将进入到货币泡沫化阶段,然后我每年买一套房,跟着泡沫一直涨到今天,这就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而已。
所以,刺激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驾马车是以不动产为主的居民消费,你看1999年的富豪榜,中国排在前60位的大都是房地产商。这个现象一直到2013年,去年十大富豪排行榜里面有5个是搞互联网。再过几年,我觉得中国前十大富豪排行榜的前几位应该是做银行的,做健康的,做能源的,未来大的变化,基本上都在这个周期里面。
第二驾马车是1998政府逐渐取消了外贸进入中国限制。当时中国的外贸非常差,几十万家中小外贸企业支撑了中国经济的第二驾马车。1998年中央政府发行了6000亿国债,中国开始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开始修的时候,同时地方政府开始把土地卖给开发商,规定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的时候,他的最高价格是去年这块农田种的庄稼的6倍。
所以1998年以后,土地财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持续地提高,到今天占到48%。所以我们说城市化建设是1998年以后,你们家乡所有的变化基
吴晓波演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