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中的一丝清凉
——谈观《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点体会
教学目标真的很重要,它是一节课的起点和归宿。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过去,我在制定目标时就很模糊,经常犯高大全的毛病,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合理的、正确的。通过三位专家的讲解我对于制定一个教学目标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犹如拨开层层迷雾,目标已然清晰可见,受益匪浅。
专家在讲座中举了很多例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海燕老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制定目标后的选材。为了表现清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济,她选择的材料即典型又丰富,让学生通过材料自己得出结论,即防止了历史课的枯燥干巴,又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综合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借鉴。
让我获益最多的当属张汉林老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过去我在做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像张老师在讲座中讲的反面例子那样:仅止于罗列授课过程,很少涉及由这些过程想要在学生身上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可以说根本不知道“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张老师的讲述让我明白“过程与方法”是为“目标”(结论)服务的,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现目标。例如在讲赭衣塞路,囹圄满室的秦始皇暴政时,有学生提出“秦始皇是仁慈的”,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秦始皇是用兵马俑陪葬而非活人”。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却犯了过程与方法的错误。首先,废除活人陪葬不是从秦始皇开始,其次,只凭一点不能说明秦始皇是仁慈的,所谓孤证不立。错误的过程与方法自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
专家的讲述精辟独到,异彩纷呈,帮我们梳理了模块思路,阐释了教育原理,引领了教育理念,如三伏天中的注入的一丝清凉,沁人心脾。希望我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不辜负酷暑中的那丝清凉。
三伏酷暑中的一丝清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