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叶光照:吹陶笛味道放首位而不是技巧.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年前,在我还推广葫芦丝的时候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葫芦丝的韵味不在炫技》的文章,当时针对葫芦丝的韵味及葫芦丝技巧应用过多破坏了韵味美等现象进行了一个汇总及总结,这篇文章之后也被多家音乐网站纷纷转发并得到了许多爱好者的支持;转眼到2017年了自己已经转行陶笛一年多了,而经过这几年的亲身经历,在陶笛身上也出现了技巧与韵味之间的矛盾点等问题,许多竹笛的技巧被硬性的加到陶笛身上而忽略了陶笛本身韵味的表现,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陶笛推广人,我有必要就陶笛韵味的体现及韵味与技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和体会,当然了如若文章所写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及陶笛界同仁、专业演奏者多多指正并提出宝贵建议,我非常乐意与大家一道为陶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将陶笛事业做的更好,谢谢。
很多人喜欢陶笛更多的则是趋向于平和静谧的那种朴实之感,由于泥土的缘故陶笛自然与大自然乃至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了,而陶笛发出的声音被许多人形象的比作“来自泥土的芳香”,这一语便道破了陶笛音色特点;在当下这个浮躁嘈杂的社会里,人们甚至无暇看完一篇文章,更不要说像上世纪那样精心听完一整首作品了,太多的流行音乐充斥着我们耳旁,甚至就连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好的音乐作品了,而陶笛音乐的注入给整个华语音乐带来了一股情人心脾的暖流,润彻心扉,鉴于陶笛本身的制作特点及处理工艺,陶笛悠扬而不失婉转却又略带泥土般沙沙作响的陶土乐器让无数人心灵得到慰藉和释放,心灵也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悦,但在陶笛韵味的表现和处理上,很多人并没有根植于陶笛本身的音色特点而是顺带性的植入了本专业的一些技巧。众所周知,国内的陶笛市场受台湾的影响颇多,很多的音乐作品是从台湾引入大陆的,而国内一大批的致力于陶笛推广的人都是专业院校出身的,更有一多半的比例是竹笛专业,也就是说中国的陶笛演奏者、推广人士绝大多数都是在专业院校出身竹笛专业毕业,而后才投入到陶笛的推广工作,曾经我就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如何演奏最朴实耐听的陶笛音乐;很多人容易出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容易把本专业的吹奏技巧直接引入到某个乐器的演奏上来,基本就连吹奏的口型、动作都顺带嫁接到人生中的第二个职业上来,有人也曾注意到某个问题,那就是始终带有本专业的影子,如研修笛子专业的人吹奏葫芦丝,他们总是不自觉的把笛子的演奏技巧和风格自然融入,而没有仔细研究这些技法到底适合葫芦丝与否?因此很多爱好者看来,吹笛子和葫芦丝一个味道,那么这个适合作为演奏者你就应该反躬自身原因了;音乐院校毕业的演奏者往往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和学术考究,演奏出的作品也往往温文尔雅但缺少韵味性,他们吹奏的作品因严格遵循某些音乐规律等显得太学院派,这样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作品太过古板、太遵守规律,而缺乏韵味,听久了不觉得腻歪,不耐听;而往往民间的高手一吹奏就会让人立刻融入到那种意境中去。让人浮想联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我看来,一个作品是否耐听,最容易检验作品的考验度了,为何高手在民间,而不是专业院校里?

在我看来,要想演奏好另一门乐器,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这两个字:忘记。忘记与之前有关的乐器吹奏技法,而根据这个新式乐器的具体因为要求进行全新的练忆和吹奏硬带到陶笛的吹奏上来,那样的话不伦不类,更不要说演奏的音乐是否耐听了,很多事物可以中西结合,但陶笛的演奏使不得。
就拿宗次郎的作品为何传唱度之高来讲,很多

叶光照:吹陶笛味道放首位而不是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2
  • 文件大小578 KB
  • 时间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