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年第期总第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走出古典批评语境的雅俗概念
——对一个批评话题的批评
党艺峰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摘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关于雅和俗的谈论是一个喧嚣的主题,但这种谈论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语境。
因此,追踪雅俗概念是在新的背景中寻找其构成过程、意义新变,本文从作家的社会化和出版的产业化角度对
此予以诠释,进而清理其与近代批评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批评史;文学制度;雅俗概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一
一
、雅俗之争的现象描述
年,邓小平首次表达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相容性判断,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在
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系统叙述,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纪末进入以
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性社会改革。它最艰难的任务是制度重建,这也包涵着文化制度的改
变。雅俗之争恰恰就是既往文化制度逐步消解的前兆性事件。
年,对理解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意义:其标志是小说文体在该年度表现出
充分的尝试性,开始背离已往的写作样式,而且迫使批评陷入到无法命名的尴尬境况。同时我
们就可以发现一系列的相关文化事件,预演着年代雅俗之争中批评界才想要面对的场景。
国家年首次试行博士后流动站,在个学科中几乎全部分布在理工科领域,确定
的个一级学科仅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属人又学科。这在当时的知识界没有很大的震动,但它
预示着知识内部的霸权形式的转换,与意识形态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退居边缘,远离中心。文
学开始以新潮的方式努力开拓自己的意义,但不久即发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叹息。如果新潮
文学是以形式主义的审美理想最后超出近代批评体系,那么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意味着形式主
义的终结。,必须经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其边缘化率先完成。边缘化其
核心是利益的边缘化。
年春节,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文艺晚会,获巨大成功。而其策划制作正是在年
完成的。这表明视听文化伴随着技术手段的普遍开始挑战读写文化,同时也意味着读写文化的
变化。港台流行歌曲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已经在大街小巷传唱,琼瑶、三毛、尤今、梁羽生、金庸、
古龙等开始进入大众阅读视野,与新华书店主渠道同时共存的个体书商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
收稿日期:—一
作者简介:党艺峰一,男,陕西合阳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维普资讯
年第期党艺峰:走出古典批评语境的雅俗概念..
市出现⋯⋯所有这些写下文学从其动机开始,到写作、阅读都开始以多元化形式存在。
如果以此为界,我想,雅俗之争的当代构成可以这样描述。此刻,虽然一系列新的要素已经
渗透进文学,但没有伴随着制度的危机,因此,批评是滞后的。此后,终极性同源的命名形式失
效,开始了批评界借用话题的时代,从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西马、诠释学、现象学等借来的
话题总是有限的。终于到了年代,雅俗之争全面展开,重排大师座次,人文精神讨论、二王之
争、欧阳山呼吁高尚读者⋯⋯等等。现在已经拉下了帷幕,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二、作家神话的破产:雅俗之争的根源之一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我们近半个世纪以来都给作家塑造出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可以从全
社会对作家角色的认定和普遍的作家崇拜心理上去理解。我不想否定在自觉的理论形态中每
走出古典批评语境的雅俗概念——对一个批评话题的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