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殷企平
2
1
驳意义不确定论
引子击推向了极致。德里达把文本描绘成“一股川
③
意义不确定论在西方走红了几十年以流不息的能指”, 认为“文本之外不存在任
④
后, 开始在我国悄悄地扩大它的市场。近年何东西”, 从而完全割裂了文本与作者的关
来, 一些国内知名学者也纷纷撰稿, 为其呐喊系。同样,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也从根本上否定
助威。例如, 有些人提出, 批评的意义不确定作者的作用。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伊瑟
论不仅有一定的实际依据, 而且暗含着一种(W o lfgang Iser) 提出了读者建构文本的观
⑤
开放意识, 因此有助于拓宽文学研究的领域。点, 并且认为每个读者都会“用自己的方法
⑥
还有一些人认为, 读者每读到一种文本时所破译文本”。另一位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
获得的并不是文本提供的某种“定论”, 而是希(Stan ley F ish ) 甚至提出了“读者决定一
⑦
一种“责任”。针对这些看法, 本文从剖析意义切”的观点。他坚持认为, 文本意味着什么
不确定论的理论依据入手, 进而探讨文本阐完全要看人们的“批评观”、“阐释策略”或批
释过程中有哪些确定因素。评家所属的“解释界”,“意义不是采集出来
一、意义不确定论的实质的, 而是制造出来的——并不是由编码形式
制造而成, 而是由阐释策略生成形式, 然后制
文本意义无法确定, 这是解构主义者和
读者反应批评论者共同得出的结论。这一结
论有一个前提, 即作者的消亡。传统的文艺理①引自 C. H ugh Ho lm an, A H andbook to L itera
论把研究作者的意图作为阐释文本意义的关 ture,M acm illan Publish pany, 1992. P. 249.
②同上。
键, 而解构主义和读者反应批评的整个“理论
③引自 John Peck and M artin Coyle, L iterary Term s
大厦”的根基正好始于对作者意图的否认和 and C riticism ,M acm illan Education L TD , 1984. P. 166.
攻击。“意图缪误”一说最先由美国学者威姆④引自 How ard Felperin, Beyond D econstruction,
塞特和彼尔兹利提出。他俩认为作者的见证 C larendon P ress, 1985. P. 36.
⑤引自 W o lfgang Iser, The A ct of Reading, Balti
①
必须“从属于对作品本身的严格审视”, 不 mo re and London, 1978. P. 34.
过他们至少还承认“作者必须被当作其作品⑥同上, P 93。
⑦见张汝伦《意义的探究》,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②
的见证人”。解构主义把对“意图谬误”的攻版, 第 306 页。
· 63·
2
作而成的⋯⋯与其说意义产生阐释行为, 不而后者则完全排斥了确切意义的可能性; 前
如说阐释行为产生意义。”①这里, 作者的权者至少承认文本的解读尚须依循一定的标
威已经被消解殆尽: 既然每个人的阐释策略准, 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而后
驳意义不确定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