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掌握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科学的分析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评价。
第一节幼儿生长发育概述
一、生长发育概念
生长:是指有机体的细胞繁殖(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全身各部分、各器官、各组织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
发育:则比较复杂,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在功能(包括心理及智力)方面的变化,也就是指质的变化。
二、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及特点
(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小儿出生,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280天(约40周),称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也称乳儿期,指出生后28天至满一周岁。也有人把2岁内的小儿泛称为婴儿。
(四)幼儿前期:1~3岁,也称“先学前期”。
(五)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从6~7岁入学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
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不明显的细小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一)头尾发展规律
(二)正侧发展规律
(三)生长发育的比例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均衡
生长发育的速度呈波浪式,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有时快,有时慢。
身高、体重的突增期是什么时候?
胎儿期到1岁,青春期;
(二)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优先发育;淋巴系统在早期高速发育;生殖系统迟发育。
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符合正态分布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在生长突增期间变异幅度较大,一般符合生物学上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即“钟”形或者说倒“U”型曲线。
五、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
追感性生长
儿童患病、激素缺乏或饥饿时,生长变慢,一旦疾病痊愈,饥饿消除,激素水平正常,生长即可追歼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生长轨道上。这种现象称为“追赶性增长”。
生长关键期
如果生长的关键期受影响,则可能导致持久性生长障碍。如:6-7个月的小儿应给予固体食物而不供给,以后吃固体食物就会增加许多困难。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
儿子成人时的身高(cm)=(父身高+母身高)/2×;
(二)非遗传因素
如孕期状况,药物的使用和性别等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亦产生重大影响。
二、环境因素
(一)营养
(二)体育锻炼
(三)疾病
(四)生活作息制度
(五)气候和季节
(六)环境污染
(七)社会、家庭
第四节评价生长发育的几项常用指标
一、 常用的评价指标
(一)形态指标
(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
:是指人体的总重量。
:表示颅及脑的大小与发育情况。
:表示胸廓的围长与发育情况。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