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091班
姓名:翁伟钦
学号:2090811104
组别:庐山实习第四小组
(以下由庐山实习第四小组实习资料整理而成)
庐山土壤植被实习报告
前言
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室内整理与作业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质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实习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其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二)实习内容
1、调查庐山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分析庐山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研究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
4、庐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调查
5、庐山主要土壤类型调查
6、研究调查区各种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各土壤类型的关系和反映出的系列性规律
(三)室内整理与作业
1、将野外所收集的全部资料、标本进行复核,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
2、实习报告:按照专业实习要求完成庐山土壤植被实习报告。
二、实习基本情况
(一) 实习时间安排:2011年6月28日-2011年7月5日
1、2011年6月21日进行实习动员;
2、2011年6月28日~7月5日赴庐山进行综合野外实录、资料整理。具体路线安排:
1)、6月28日:梅州出发;
2)、6月29日:住地—牯岭镇(月照松林);
3)、6月30日:芦林一号—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
4)、7月1日:如琴湖、花径—锦秀谷(仙人洞、天桥)—龙首崖—悬索桥;
5)、7月2日:大月山水库—上中南路—回龙路—三宝树(黄龙寺、乌龙潭、黄龙潭);
6)、7月3日:五老峰;
7)、7月4日:庐山—梅州;
8)、7月5日:到达学校。返校后整理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地点:庐山
(三)实录本、铅笔、干粮、雨衣或雨伞、水
2、实习队:扩音器、高度表、罗盘、地质锤、军用铁铲、样方绳、卷尺、照相机、医药箱
(四)实习指导老师:组长:罗迎新副组长:程洁如
带队老师:梁锦梅林培松欧先交曾兰华
队员:翁伟钦钟媚杨云婷陈燕珊罗燕珊邱晓清吴洽槐李俏美
(五)实习线路及具体内容:
行程1:住地—牯岭镇(月照松林)
主要内容:东谷:形态、构造、成因
西谷:形态、成因、产状
牯岭:岩性、产状、构造等
观察庐山夷平面地貌
观察牯岭周围植被、土壤状况
行程2:芦林一号—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
主要内容:参观芦林一号博物馆,了解庐山地貌概况
考察庐山“冰川地貌”
参观庐山植物园
行程3:大月山水库—上中南路—回龙路—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
主要内容:大月山水库:观察草甸土、山地棕壤剖面
上中南路:观察古红土剖面、植被样地调查
回龙路:观察山地黄棕壤剖面、植被样地调查
三宝树—黄龙潭:观察沿途植被变化状况、沿途观察谷地形态变化、沿途观察河流的溯源侵蚀
行程4:如琴湖、花径—锦秀谷(仙人洞、天桥)—龙首崖—悬索桥
主要内容:锦绣谷:河流袭夺、袭夺湾、裂点(天生桥)、上下谷地形态、风口(花径)、观察沿途植被变化
龙首崖:断层崖地貌
悬索桥:观察山地黄壤
行程5:五老峰
主要内容:五老峰岩性、产状、构造、厚度、断层崖地貌、切割现象、坡地重力堆积、南面丘陵地貌、观察粗骨土
介绍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西北濒临一泻千里的长江,东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长20多公里,宽20多公里,,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
庐山土壤植被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