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德国人、瑞典人、华为人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为什么瑞典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来宣传他们的“糗事”--- 巨舰“瓦萨”航行了1300米,就沉入水中?如何让公司各个部门、员工大张旗鼓地来宣传他们自己的“糗事”,从而使全体员工都能从各类典型“糗事”中吸取珍珠一样宝贵的视角、态度、及思维?
“瓦萨”与瓦萨博物馆
来源:《华为人》第256期(2013年02月04日) 作者:张明安
——问题开始回溯啦,结果是找不到责任人:两人开局去了,主设计师离职了……
就这样,一艘承载着POWER与GLORY的巨舰,处女航行了1300米,就沉入水中,直到333年后的1961年4月24日才被打捞上来,供人去猜想追思她曾经的容颜。
从现场销售的小册子(各种语言版本都有)中,还有一些文字:
——“大副约然•马松透露,瓦萨号出海前做过稳定性试验。船在码头时,三十个人横穿甲板来回跑动,跑了三次就被迫中止,否则船就要沉了……”
——“那么究竟是谁铸成大错?
军机大臣弗莱明?是的,部分而言。在稳定性试验之后他没有阻止船的出航,尽管在他的权限之内。不过瓦萨号已经完工,而且国王在普鲁士已经迫不及待。
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是的,部分而言。他急于拥有火炮越多越好的战舰,并急于求成。
造船师?是的,部分而言。但是,……经验丰富,造过多艘好船……
可瓦萨号非同寻常,是一次新的尝试。她更为庞大,也配备更多火炮。这艘美丽巨大的战舰实在太大太强,结果只能是一次试验……”
在博物馆有更详尽的打捞过程介绍,整个就是打捞作业知识的科普,还有如何保存古物的科学知识等等。更有意思的是,专门有个放映厅用多媒体模拟了这个责任回溯的过程。
另一个数字是,从1961打捞上来截至2001年,已有2000万名参观者。很抱歉,虽然小册子是2005年印制的,册子里的数据却是2001年的,而瑞典人口是920万。是不是每个瑞典人都来看过?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数字来推算。
为什么沉船,怎么打捞上来的,我是看明白了,但为什么瑞典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来宣传他们的“糗事”?——我们中国的博物馆都是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好像没有类似的东西。
在瓦萨博物馆里,不仅陈列着工程知识和复原的美丽雕刻,还陈列着从船舱里打捞上来的船员骸骨,以及用当代科技复原的他们的相貌。他们“活生生”地站在每个参观者面前,讲述着当时的故事——我身旁有父母正给孩子念着上面的文字。
这座博物馆,只是诉说;有幽默,幽国王的默;有庄严,庄普通水手的严;有荣华,荣艺术之华;有苦难,苦工程之难……敞开胸怀,让全世界的人来参观,来感想。历史虽然不长,但颇显厚重。我想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名胜的原因。
长在这里的孩子,应该很容易懂得什么叫工程视角,什么叫科学态度,什么叫系统思考(这里有电脑模拟,你可
14“瓦萨”与瓦萨博物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