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靠什么挣钱?
各个赞助商的赞助、投资~(所以,成功的车队,,在比赛时,跑在前面,摄像机会有给更多镜头,广告效应就更大,广告商自然也更爱投资)
当然,做好F1以后,名声大噪,有了名,利也自然跟着来了~~~以后作别的生意,也自然会更有利~~~~
上海虽然从赛事本身难以赢利,至少在目前的投资期如此,加上F1严格的商业控制和壁垒,投资主办赛事的企业要盈利太难。上海国际赛车场位于上海市区30公里外的嘉定区,车场是在一片草地和荒滩上建起来的,早先是一片水洼和沼泽,属典型的软土地基。为了抵抗不均匀沉降,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赛道的安全,赛道路面必须达到4米以内平整度最大误差不超过3毫米的标准,可谓“豆腐渣上建赛道”。为此该赛道和设计也花费了更多银子,设计是外国公司搞的,但施工和材料大多来源国内,相比巴林、马来西亚等F1赛道建设完全依靠欧美国家技术和材料完全进口形成对比的是,据说这算节约了。至于“上”字车场投资超过26亿元来看,造价高大概有几个原因:赛场周围的公路网,从上海A11方向(苏州)出发到车场外交通管制区域,围绕车场周围修建了环绕车场的公路网,由立交和环线组成,同样的地基上建起来,大概花了不少银子;第二是15万观众的看台,主看台周围包括发车区、新闻中心,贵宾席、包厢,准备区等,修得非常好,后面还有车队后备和生活区,一个个都是豪华独立的单元,副看台(就是荷叶状的H/K两个区)大概能容纳3万人,其它区域的看台、草地看台都修得不错,能容纳15万人,比起2008北京奥运主体育场或投资50亿的国家大剧院,我认为应该相信上海国际赛车场投资的合理性。上海市政府专门说明,“上”字车场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政府主要的事就是服务和保障,从赛事运转情况来看,的确不错,为此在昨天的专门时段,上海的各个出入口都免过路收费一天,目的是促进消费和缓解交通压力,15万人在同一地点时段的聚会这在中国算头一回,所以昨天感觉除了F1正式比赛后拥堵的几个小时外,效率算高,感觉还不错。
总投资近50亿,除去赛场固定投资的26亿外,赛事转播权1亿元(3年),申办赛事资格11亿(8年),也就是说,在2004年起的8年内,每年F1的举办成本为7亿元左右。关于申办费用较高一事,我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分析,因为全世界要求申办F1的城市太多,包括美国在内(04赛季美国两个城市申办成功),亚洲日本铃鹿、马来西亚雪邦、巴林包括泰国韩国都在申办,亚洲成为F1最主要发展的地区和市场,加之欧美,拉美等地申办城市竞争很激烈,上海能超过F1组织评价的“摩洛哥站是F1最重要的一站,而上海显然成为了第一”,无论起点、场地、预期都非常高。虽然个人认为F1在中国发展体现的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具体实例,但F1“纯商业”化后,上海能在这第一花钱运动争办到一席之地,无疑对上海经济推动作用巨大。依个人看法来说:8年内收回成本或盈利是小事一桩,F1带动整个上海或中国富人阶层的消费潜力,指日可待。而每年一周的F1外,上汽车场可以举办其它赛事,虽然市场和盈利无法和F1相比,但依现有资源举办博览会,车展等,相信国内汽车行业可以大有所为。
中国特色的“国际化”:
在上海观看F1,主办方和上海力图实现“一切向国际化靠拢”的意愿,所以到嘉定赛车场后,发现道路两旁、停车场、赛场引导标志、赛车内标志、宣传品、门票都是英文,只有少量中文,不过能很容易的找到具体位置。赛场周围的移动专营店,F1专卖,食品,展示都是国际品牌,除了中国石化花费8000万取得3年冠名权后的广告外,TV等两个国内品牌不起眼的广告,几乎见不到其它国内品牌,这体现了F1国际化的“门槛”,赛场中“松下”“TOYOTA”等日本品牌的广告最多。要在F1比赛期间在场地打上广告,这需要获得F1组织的认证,随便一个赞助和广告花费就达几十万美元,这和国内企业眼球经济短期所需不太相符,所以场地内的广告位国内企业暂时没这个实力,不过2005年起,国内大概有6-7个企业会进入F1门槛,相信除了电信等部分外,国内企业大多国际化要求达不到,但如能通过F1迈向国际化跨国化经营的门槛,相信仍有作为。赛场内奔驰,宝马等汽车界大鳄的展示,朝日啤酒、美津浓运动服、松下数码相机……全都搭起自己的帐篷和柜台。肯德基,必胜客,从汽车到食品,外资企业的产品把F1上海站的外围包得严严实实。上海国际赛车场外更像一个商贩云集的"嘉年华",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盒饭是日资提供的,贵得离谱,30元一盒很难吃,最便宜的矿泉水也要10元一瓶,吃肯德基也要花平时数倍价格,且排队就要一个多小时,吃是个大问题。
不过国内习惯和“国际化”相去甚远,看台有上两点感受:国外品牌和大企业居多,观众成分也大抵如此,从H看台最右面起,日本观众占了很大一个位置,打出了太阳旗,瑞典,挪威…欧洲国家的车迷也打出他
f1靠什么挣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