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转 地质学基础 之 名词解释.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转地质学基础之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米。2)中山,海拔1000-3500米。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高原: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分。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35′,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米的狭长形凹地。宽约几-几十公里。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或少地震为其特征。大洋中脊:横穿大洋的全球性洋底山系称之为洋中脊。它是洋壳生成的地带,其地震与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大洋中脊的中央部位存在一巨大裂谷称之为中央裂谷。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地热:地球内部具有的巨热能。地热的来源:1)放射形元素的衰变能(地热主要来源)。2)化学反应能。3)重力能。4)地球旋转能。5)结晶能等。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地温深度:在地表以下到地心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即在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的温度。莫霍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即上地幔中心的盖层与低速层的界面。古登堡面:在2891KM处,地震波在地下约3000KM深处,传播连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既在下地幔与外核之间的界面。地壳:由固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硅铝层: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岩石圈:莫和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的盖层为固体,它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壳的坚硬外壳。软流圈:深度80-220KM,地震波速明显下

转 地质学基础 之 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ngzhidaol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18-02-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