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完成下面小题。听郑羽人弹琴(唐)李中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完成下列小题。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完成小题。献始兴公①王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C.“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D.“野树林”“涧水流”所营造的意境,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前半部分表现厌恶官场之意,而后半部分又表现欲获赏识提拔之情。前后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完成各题。秋兴八首(其六)①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②,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③。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注】①本诗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②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南。③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对失陷之后的长安的追思,虽衰损颓唐,却语言浓丽。,含蓄暗示了致乱的原因,语意含蓄。、游船往来、水鸟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见当年长安富奢。,表达对国事衰颓的痛惜,也是对兴亡盛衰的感叹。(2)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论杜诗:“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请谈谈你对此诗首联的理解。,完成各题。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完成各题。北风刘子梁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注释】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②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③遗策:失误,失策。④草菜:指布衣,平民。这里指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回答问题。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宋]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注释】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二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2)黄斌老笔下的竹子为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完成各题。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完成下列小题。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③金心:菊的花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而赠予他菊花。,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完成小题。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宋)蒋兴祖女②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回答问题。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回答问题。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扶桑”指日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完成下面小题。夜坐池上朱槔①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注释】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完成各题。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热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酉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长,绕树三吨,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完成各题。感愤王令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完成下列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完成各题渊明携酒图①[宋]梁栋???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寂感。,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2)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完成各题。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②恺悌:和乐平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诗歌鉴赏1.(1)D(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解析】【分析】(1)D项,“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错误,“因感浮解析:(1)D(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解析】【分析】(1)D项,“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错误,“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表达作者追寻“淳古之风”。故选D。(2)此题答题时“莎”“虫”“松”“鹤”描绘,突出“清幽”的特征;分析作用,注意结合前面的“琴声”和后面的“太古情”,分析烘托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的作用。故答案为:⑴D;⑵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2.(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解析:(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