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感物说] 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的产物,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取类不穷”。到了钟嵘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诗言志”或“诗缘情”]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文学所表达的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代西方(主要是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强调文学艺术是模仿现实生活的产物。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和生活”;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亚里士多德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模仿中的作用。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衰落。
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种模仿说的代表,他认为感官感知的“感觉世界”具有流动不息、变幻不定的特点,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的“理式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模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柏拉图的模仿说否认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本原,并以文艺只能模仿事物的影像,否认了文艺存在的合理性。
[原型(archetype)]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或意象,它们的特点在于源于某种普遍的、原始的基本模式。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认为,原型模式的形成与神话、传说的仪式有关;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原型是人类的“原始意象”即“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母题(motif)]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因素,一般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对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
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情感、意志所支配的精神生产。
[艺术真实] 真实的一般含义是指认识的结果与认识的对象相符;真实性就是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