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
2012年3月25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多有科氏斑,周围有红晕。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有由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几年因长期麻疹疫苗主动免疫的原因,麻疹基本呈散发,平均发病年龄后移,儿童以6-8月龄、成人以20-40岁为主。
流动人口、免疫空白、成人抗体滴度水平下降是导致麻疹散发和局部流行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天(7~14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周。
(一)典型麻疹分三期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发热,流涕、喷嚏、咳嗽等上呼吸症状,眼部粘膜炎症状(流泪、畏光、球结膜充血) 、口腔粘膜斑。
1、前驱期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病程第2~3d,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发疹后的第二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麻疹流行病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