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探析.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探析
[ 摘要] 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类之一,伴随着国内宏观调控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双重演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环境日益复杂
,风险头寸。信用违约互换通过对信用风险进行剥离、重构、定价和转移,从而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论证,探析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应用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与建议。
[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

一、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防止和减少信用风险损失及经济影响,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和控制措施,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和获利能力的活动过程。商业银行传统的“发放——持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初级矫正,却容易
Dddtt
造成信用风险集中,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进行分散,但商业银行专业化要求
dDdtt
与风险管理分散化要求
dDdtt
存在悖论,应构建以市场分销为主的积极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衍生产品是国际上风险分销的发展趋势。
。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dddtt一种重要生产品,是指信用保护买方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一定,如双方约定的“参考实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特定“信用事件”,信用保护卖方须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相应款项的互换交易结构。
。信用违约互换最初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信用衍生产品证实正式进入场内交易;1999年,ISDA公布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标准化协议,市场流动性逐步增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违约互换对银行资本金的影响给出计量方法,并肯定其对信用风险缓释的积极作用。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工商管理信用衍生工具2003至2004年度报告》显示,信用违约互换占据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比例达到51%。
。(1)风险管理优势。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商业银行可以险进行单独处置,通过购买信用风险保护进行风险对冲,从而在实行信贷集中政策的情况8 tt t 8. com下,依然能够SSBBww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优化信贷资产组合,促进解决8t t t 8. c o m“信贷悖论”。(2)金融市场功能。信用违约互换将信用风险分离交易,可以定价机制的形成。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通过出售信用保护,在创新投资渠道,提升投资杠杆,创造理想的风险-收益结构的同时ssbbww. com,也有助于打破银行业在信贷领域的垄断,使得原本集中于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金融系统内得到分散和优化配置。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我国国内非金融企业贷款融资比重高达80%。此外,由于. com中衡,经济高速增长与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金融脱媒过程中优质企业流失等问题,造成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不可忽视,急需高效率、低成本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把由银行独自承担的风险分散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可行性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