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1500万人口进入城市。《金融时报》2010年9月21日报道: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仅20%,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45%,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25年,中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城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却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转方式、调结构、改变生活方式、不断解决突发性事件等问题。
首先,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需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极限。
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包括如何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网络,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如何整合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等。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技术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智慧城市”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提出的。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交流的是我的工作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两年前完成的“上海市智慧城市规划战略研究”课题成果的部分主要内容。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引领的作用,主动引导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建立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规划战略,从而促进信息成为城市规划新的资源,促进城市空间向智能化布局转型,促进改变传统的城乡规划理念。共分四个部分,第1讲《基本概念》和第2讲《智慧城市有关案例的启示》是通过对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表述、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及相关案例的启示说明智慧城市的有关概念以及关键要素的组成;第3讲《城市规划如何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是从智慧城市发展的环境需求入手探讨城市规划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最后第4讲则是《智慧城市规划的有关实施策略》。
第一讲、基本概念
分为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发展趋势、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智慧城市主要特征和核心理念4个部分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提出
“智慧城市”是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热词,其由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所引发,后借助物联网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而在各个领域广为人知。
2011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目前,欧盟已通过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深圳、成都、宁波、佛山、无锡、南京等30多个城市,在2011年先后发布了智慧城市的规划与行动计划,并且在区域和行业先行试点,有100多个城市已有意将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引入智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已有150多个大、中城市结合“十二五”规划已将其纳入,在运营商积极推动下已有370多个包括地县级小城市在内将“智慧城市”纳入其发展规划的目标。
从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来说,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形成的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升华和飞跃,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简单地说,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优良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的不同之处
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是基本相同的,但前者又有着以下特点:(1)智慧城市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为目标,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具有空、天、地多平台协同能力;(2)整个城市具有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3)整个城市具有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一定的决策能力;
智慧城市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