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解氧在水域生态中的作用:
溶氧的变化:日变化:光合作用是水中氧的主要来源,光合作用受光照日周期的影响,白天有,晚上没有,这就造成了表层水白天逐渐升高,晚上逐渐下降。
月变化、季节变化:随着水温的变化及水中生物群落的演变,溶氧的状况也可能发生一种趋向性的变化。
溶氧的分布:垂直分布:与水温、水生生物状况、水体的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平分布:由于溶氧垂直分布的不均一性,从而在风的作用下使溶氧的水平分布也表现为不均匀。
对鱼虾的影响:
急性影响——引起水生生物的窒息死亡窒息点:引起生物窒息死亡的溶氧上限值称为该生物的窒息点。不同生物的窒息点可能不同,温度升高能使窒息点提高,海水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
慢性影响——如果水中溶氧偏低,但尚未达到窒息点,不会引起水生生物的急性反应,但会产生慢性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溶氧不足,摄饵量会下降;长期生活在低氧条件下的水生生物,体质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故发病率升高。在低氧环境下,寄生虫病也容易蔓延;在鱼、虾孵化期,胚胎对溶氧的要求高,如氧气供应不足,易出现畸形,引起胚胎死亡;溶氧降低,使水生生物呼吸频率增加,如果水中存有毒物,则水生生物对毒物的接触量将增大,危害也就增大。
当氧过饱和时影响——在夏季气温高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水受阳光强烈照射后,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大加强,产生大量的氧,水中无法溶解,于是氧形成气泡。引起鱼类气泡病——鱼体附着气泡以及误吞气泡,使得鱼失去控制沉浮的能力,无法自由游动,在水中挣扎,消耗很大,最终死亡。
对水质的影响:对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天然水的氧化还原状况是由水中的氧化还原物质所决定。水的氧化与还原状态的分界不是绝对的,一般溶氧丰富的水称为氧化状态水(或氧化环境)。溶氧含量丰富的水体中,NO3-、Fe3+、SO42-、MnO2等是稳定的;如水中缺氧,则被相应还原为NH4+、 Fe3+、S2-、Mn2+等。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不完全,产生有机酸及胺类。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则较完全,最终产物为CO2、H2O、 NO3- 、SO42-等。当水体有温跃层存在时,上下水层被隔离,底层溶解氧可能很快耗尽,出现无氧环境。此时,上下水层的水质有很大差别,许
水化论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