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泸州导游词精选.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泸州导游词
评委老师好,你们辛苦了,我自选的途中讲解是从成都到峨嵋山,途经夹江,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谢谢!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峨嵋山峨嵋山景区是川东南旅游环线,也就是长江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线辐射了成都、乐山、宜宾、泸州、内江、自贡、遂宁等7个城市,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眉山的苏东坡是独步千年的旷世奇才,乐山有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大佛,峨嵋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还有盐都自贡、酒城泸州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及景区那么,今天,我们从成都出发到峨嵋山,全程约200km,行车时间在小时左右,沿线我们将经过新津、彭山、眉山、夹江和乐山好了,游客朋友们,从眉山出来,经过短短20多分钟的时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夹江夹江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乐山的北大门夹江为什么叫“夹江”呢?有一首诗是这么描绘夹江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两岸青山”指的是夹江的大观山和依凤岗,“一江碧水”指的是流经夹江的青衣江两山夹一江,夹江因此而得名夹江不仅有闻名于世的千佛岩景区,还是中国的“书画纸之乡”说到中国书画纸,一般都会联想到安徽的宣纸其实,咱们夹江的造纸术,在抗战时期,经过张大千等人的共同改良,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水准而现在呢,我们就来一同回顾这段历史,同时要了解夹江的纸文化据史料记载,夹江手工造纸历史非常悠久,始于唐朝,盛于明清清朝,夹江纸被用来当作考试用纸和宫廷生活用纸,全县纸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一张纸,百道工,沤[òu]、蒸[zhēng]、臼[jiù]、操,各不同”夹江手工造纸,完全按照古法,纯手工生产,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道环节、72道工序,这与明代的《天工开物》所记载的生产工序是完全吻合的,这种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夹江,全县仍有古老造纸作坊一千多座,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年产手工纸3千吨左右,以保持传统工艺最为完整、产量最大、品种最多而闻名中外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赞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足见大师对夹江纸的喜爱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纸的一段不解之缘抗战时期,大千先生寓居成都由于战争原因,安徽宣纸运不进成都,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夹江的造纸作坊上但是当时的夹江纸,抗水性差,受墨和浸润性能也不理想,达不到大师的绘画要求,所以,张大千决心对夹江书画纸进行彻底改造于是,张大千来到夹江,找到当时的造纸大户石子青在仔细观看了纸的配料和生产过程后,他心中有了底,回去后就开始研究新的造纸配方两个月过去了,张大千拿着新配方叫石子青试制新纸,造出来的新纸,抗水性和洁白度果然好了很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纸抗拉力不强,受不了重笔在和几个经验丰富的造纸师傅商量后,张大千又决定在纯竹浆中加入少量的麻料纤维就这样,新一代的夹江纸终于诞生了新的夹江纸是,洁白如雪,柔软似绵,张大千对其偏爱有加,并亲自设计纸帘、纸样1983年,为纪念张大千对夹江书画纸所作出的贡献,夹江县政府将夹江书画纸命名为
“大千书画纸”好了,各位朋友前面就是乐山了,乐山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光秀丽,文物古迹甚多等到了前面,我再给大家作详细地介绍谢谢!谢谢!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市西边的纱毂hu巷三苏祠原来是一座仅占地5亩的小庭院,明朝,是为纪念“三苏”,改宅为祠历朝历代都对三苏祠进行过修复和扩建,现在我们看到是一座典型的四川园林建筑,占地面积万多平方米,周围红墙环抱,绿水绕流三苏祠的另外一个特色在于祠内翠竹成荫,古朴宁静,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三苏祠题诗写句清代张鹏翮hé赞美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今天,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南门进,西门出,将依次游览正殿,启贤堂,来凤轩,苏东坡塑像和碑亭,全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请大家进入景区后,爱护景区内的环境卫生,同时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紧跟团队,以勉走失好了,游客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拜过了三苏现在我身后就是苏东坡塑像了大家请看,苏轼半盘着腿坐在一块巨石之上,四周是水,浓密的胡须迎风飘扬此情此景,大家有没有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píngxūyùfēng,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没错,这尊塑像就是那两句诗的真实写照大家再看看苏轼的表情,能告诉我,你们从苏轼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吗?豪迈,旷达?淡定,对,大家都很聪明这几个词就是苏轼后半生的真实写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他的经历有关苏轼从小勤奋好学,20岁就名扬天下了,之后一路平步青云,官至翰林学士然而就在他43岁那年,却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场变故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奸佞小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通过胡编乱造,生拉硬扯,居然把他拉到了“诽谤新法,藐视皇恩”的地步这可是杀头的重罪啊!苏轼

泸州导游词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ddou01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8-02-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