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解读的中国戏曲
1935年布莱希特流亡莫斯科时,和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有过接触,并观看了梅的精彩演出。当发现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中国戏曲有某种内在联系时,他欣喜过度,几乎用最美好的词句盛赞梅兰芳的表演。此后,他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先后写过两篇重要文章,表述他对中国戏剧的看法。虽然他对中国戏剧的解释,只限于和他的间离说有某些联系,而且并不十分确切,甚至有些地方还十分牵强,但他的友善态度和好学精神,却是西方戏剧家中的第一人。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所表述的一切,我们只能看做是他对中国戏剧的一种主观意念上的解读而已。
(一)对中国戏剧(指传统戏曲)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1、戏剧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自然(指客观世界)在艺术作品中出现时,总要使之适合一定的文体风格。假如一种不符合形式的抽泣出现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演出中,就会让人感到不自然。”这里表述的话不多,却把中国戏剧的形式特征点了出来,只可惜他没能进一步谈谈这种形式特征的美学意义。
2、戏剧的程式。
布氏所理解的程式,叫做“代代相传的动作”。他说:“中国戏剧舞台的习惯,舞台人物一定的动作和姿势通过许多代演员保存下来,乍看起来是很保守的。……年轻演员开始时是被迫去摹仿那些老演员,这并非说,他的表演一辈子都是摹仿。首先,这些动作看来是能够被人学走的,学的人也并不因此就损害了自己的人格,这是一种很广的,非个人的,某种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方式。
……中国演员公开地在他的观众眼中表演一些特定的动作,而又十分夸张地甩开它,从而引起一种美学的激动效果,这本身就形成一个令人激动的场面,演员在完成这种表演的时候把他整个名声都押上去了。人们不是称赞他的革新,而是对他革新的价值给予肯定。学会古老的东西是困难的,他学会了它。他从传统中革新发展。这样就使一种真正的艺术(就像一种科学)特征固定下来,这就是令人激动的自然因素,就是清晰可见的,能够判断的,与古老东西决裂的负责任的做法。”
3、角色与演员的关系。
布氏在谈角色与演员的关系时举出梅兰芳的表演作为实例。他说:“梅兰芳穿着黑色礼服在示范表演着妇女的动作。这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两个形象,一个在表演着,另一个在被表演着。在晚上这位博士(父亲、银行家)的表演变成了另一个形象,无论脸部表情,人物服饰和神态却都变了,忽而惊愕,忽而妒嫉,忽而调皮捣蛋,声音也不同了,那个穿着黑色礼服的梅兰芳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表演的重点不是去表演一位妇女怎样走路和哭泣,而是表演出一位特定的妇女怎样走路和哭泣。……这位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妇女形象,但他并非一位女演员。新闻报导说,梅兰芳博士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很好的父亲,甚至说他是银行家。”
4、演员与角色的距离。
间离说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要保持距离感,这一点,布氏在中国演员身上,找到了根据。他说:“中国演员表演的不仅是人的立场态度,而且也表演出演员的立场态度。他们表演的是演员怎样用他的方式表现人的举止行为。演员把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即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譬如表演一个年轻姑娘在备茶待客。演员首先表演备茶,然后他表演怎样用程式化的方式备茶。这是一些特定的一再重复的完整的动作。然后他表演正是这位少女备茶,她有点激动,或者是耐心地,或者是在热恋中。与此
布莱希特解读的中国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