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诚信文化
李奋生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诚信”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 也是中国企业诚信文化的道德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 “诚”是企业聚心之魂, “信”是企业立足之本, 树立并坚守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及其内涵并弘扬其精粹, 对于加强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促进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诚信”伦理思想及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 “诚”体现为一种非常高的道德境界, 是与天道本性相一致的至高境界, 这同时成为对人道德上的期望, 是做人德性的要求。子思提出“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 认为“诚”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周敦颐认为“诚”是人真实无妄的本性, 所谓“诚者, 圣人之本”, 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指出人要为“圣”, “诚”是最高的标准。朱熹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也”。指出“诚”是诚实信用不欺之意。诚与信最早并不是同一个词, 信有自己的道德涵义, 信在儒家伦理中是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的, 即人们熟悉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人与人交往中很重视信义, “言必诚信, 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 , 强调“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孔子主张“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子路》) , 反对言而无信, 厌恶“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 ,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 主张“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论语·为政》) 。
诚作为人的内在品行是信的基础, 无诚何以可信?信是诚的外在印证。说文解字中有“诚, 信也”的互解。程颐也认为“诚则信矣, 信则诚矣”, 张载说“诚善于心谓之信”, 这说明“诚”与“信”二者意义可以相通, 诚信由此形成一个概念。由于“诚信”伦理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基础性作用, 使它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诚信”伦理作为一种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对其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1.“诚信”是为人立身处世之根本。我国古有“无信不立”之说, 孔夫子也特别强调人应当讲诚信, “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诚信”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之一。
2.“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必备要义。儒家常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 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诚信”, 是谓“诚其意”。《中庸》中说“君子诚之为贵”,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讲“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所谓“不诚无德”。荀子说:“养心莫善于心诚”, 诚是第一位的。董仲舒所归纳确立的“三纲五常”中“信”亦有一席之位。周敦颐也把“诚”看作是五常之根本, 百业兴旺之源泉。
3.“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基本准则。儒家是最讲“信而交”的, 孔子甚至将“朋友有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曾参每日都要思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常言道,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走出家门踏入社会, 朋友多了好办事。但“与朋友交”,
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诚信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