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重点:
一、科学是什么;中西方思维差异,以中西方的科技成果为例
(一)科学是什么
1、广义的科学:文明:人类和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和成果,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
2、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希腊意义上纯粹的科学, 而是功利性、求力型科学。它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提高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按照人类自身的意志制造一个人工的生活环境为目标, 因而它重视外在经验, 重视有系统设计的、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它对数学的运用并不只是推究“道理”, 而是将世界纳入可计算的网络之中, 本质上受制于“控制”和“征服”的意志。
3、具有以下特性:
(1)系统性
“科学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体,能够解释众多的现象,揭示事物的底蕴,并找出其中的联系,解释自然界的奥秘。
(2)精确性
科学追求精确性,常用精密明确的语言,尤其是数学语言表达思维成果。
落体定律;开普勒定律;牛顿定律等
(3)可错性或可变性
自然科学不满足于含糊的语言和不严格的概括,追求精确化就会使科学理论容易接受经验的检验,使它面临被观察、被实验资料反驳的更大危险。这不是科学的弱点,正是科学的生命力所在。
(4)批判性(最根本)
批判性是科学最根本的特性。组成科学的一切要素都有经受事实、经验、实践和其它理论的检验,科学中任何权威都不能免除这些检验。一旦免除检验,就可能蜕变成教条或伪科学。
(二)中西方思维差异
1、从目标上讲, 希腊学术追求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的确定性知识,有很强的知识论传统。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是通过发掘“观念”的“内在性”——“理性”来实现的,称为理性科学;中国学术追求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活之中的实践智慧,是知情意合一的。
2、形式偏好:希腊哲学家所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侧重于实际应用,弱于纯粹的逻辑演绎推理,更没有形式化的公理体系。
3、认知特征中国古代:直观、形象、整体、联系;西方是分析、静观、机械、实证的模式。
二、三段论(判断是否符合逻辑),五条基本逻辑规则
任一三段论中,都包括并且只包括三个不同的项。同一个三段论中,每个项都出现两次。中项(M):前提中出现两次,在结论中不出现。小项(S):结论中的主项。大项(P):结论中的谓项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出现“四项错误”。
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就会出现“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会出现“大项不当周延”或“小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5、如果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如果结论否定,则前提有一否定。
三、观察、理论与事实的关系,先入为主对观察的影响
(一)观察、理论与事实的关系
1、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理论要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却独立于理论;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搜集到大量事实材料后,在充分归纳、整理这些材料后,提出理论。
2、现代科学观更注重:理论指导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确定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现象,选择观察方法,制定观察步骤
观察不仅包括感官知觉因素,还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因素。比如对于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者总是搜寻
协和科学技术哲学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