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达与江夏的较量
我国西南某城市两家电表生产企业的案例会给我们带来良多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中,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由于两家企业在坚持市场导向方面所走的道路迥异,致使两家一盛一衰,演出了一场"龟兔赛跑"的活剧,十分耐人寻味。电达集团,从一个摆弄竹椅、竹榻的作坊成长为全国电表一流生产企业,一路扶摇直上;江夏集团,从全国电表行业"老大''位置跌落到一蹶不振的亏损企业,一路坎坷不平。
电达的前身是个手工业合作社,以制作竹椅、竹榻等竹制品为主,没有科技含量可言。进如 20世纪80年代,竹椅、竹榻的销路每况愈下,为了保住职工的"饭碗",电达开始涉足电表业。起初产量很少,形不成气候。当时的江夏仪表厂(江夏集团的前身)是我国电表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值、产量、利税等指标均名列全国第一,产品获部优称号。
在计划经济年代,电表的生产订单很少会落到"初出茅庐"的电达头上,这就迫使电达到市场去"觅食"。1987年,国家组织有关单位设计出了新一代电表,当时许多电表生产企业日子还比较好过,也就不当一回事。而电达却看上了它,毅然买下这一成果,并对图纸进行研究,把科技成果变成了产品。1988年进行试制,当年就生产了3万只,第二年扩大到6万只,到1991年攀升到近100万只。
良好的开局,增强了电达跑市场、抓机遇的信心。1993年国家开始推行"一户一表", 电达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就立即投资3 0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产量猛增到350万只,在全国电表行业中最早实现了86型系列电表生产的规模化。1997年,电达以敏感的市场嗅觉,预测到城乡电网改造的趋势,又投入7 000多万元,提高产品档次和生产规模,使产量跃升到720万只。到1999年底,电达电表的产量已达到1 300万只,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江夏是国家定点骨干企业,吃惯了国家给订单的偏饭,来多少计划,做多少产品,用不着跑市场,当时日子也过得滋润。自1987年起,江夏几乎没有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改方面有过大的动作,产量始终在100万只左右,只是后来通过兼并其他电表企业或搞定牌加工, 才增加一些产量,但是主导产品也不过145万只,其余多为低档次的老式电表。因此,江夏电表的市场占有率开始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30%下降到1999年的5%,将全国电表行业第一的交椅拱手让出。
电达与江夏的较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