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实践形态变化的动因探析
王长乐
(江苏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教育方针在实践形态上经历的由知行统一到知行分离的变化过程,既反映了其教育理性精神的缺失,又决定了教育实践滑入功利主义泥淖的必然。笔者认为,让“术业有专攻”的教育家成为教育的主体,由他们承担起引导教育发展的责任,按照教育本然的规律和逻辑组织教育的各项活动,可以促进教育在自身力量成长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进步。
关键词:教育方针;教育家;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hanges in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WANG Chang-l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It is inevitable that education is plagued by utilitarianism due to erroneous tren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author’s view, only with real professional educators taking the leadership role anizing and providing education based on its intrinsic principles and logic, will education be able to develop healthily and solidly.
Keywords: education policy; educator; utilitarianism
教育方针作为国家对于教育活动的政治性指令和政策性要求,应该既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本质,又适合国情、能够对教育发展产生科学合理的定向、定性作用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价值取向既能够贯穿古今,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又能够通向未来,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引导教育在理性、文明、进步的制度和文化中活动和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的价值取向及精神主旨,直接决定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这种价值取向和精神主旨主导作用似乎越来越淡化,甚至只是文件、会议报告等文字装饰,成为说者说之、听者听之的“官场”套话。从而导致教育领域中上位核心观念缺失,下位价值观念零乱,教育活动目标功利化、权宜化等现象。从教育的整体发展看,则既缺乏长期、稳定的价值目标,又缺乏理性的活动思路,完全被当作工具看待,无法推动教育的本质性进步。所以,对教育方针实践形态的变化原因加以分析,有助于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但在分析教育方针实践形态变化之前,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教育方针理论形态的变化。
一、教育方针理论形态的变化
我国建国50多年以来,教育方针的变化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形态方面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变化:1958年对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①,到1983年表述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②,再到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
教育方针实践形态变的动因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