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进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演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任务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演进
新中国的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49-1952年,“破旧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年,彷徨与探索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8-1962年,“教育大革命”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年,“半途而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78-1980年,“拨乱反正”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81-1985年,恢复、发展与提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86-2000年,持续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
1999年至今,面向未来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50-60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主要特征:
1、构建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强化课程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劳动意识的功能。
3、适当减少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4、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关注实践,强调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90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确立了精英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着重强调课程为社会各领域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2、提高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地位,逐步建立并强化了课程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并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课程体系,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双轨制。
3、高度重视甄别和选拔性评价,并强化了升学率在评价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作用。
4、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将学校班级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以素质教育精神为指导,淡化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步确立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
2、注重培养未来国民的共同素养,淡化纯粹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注重基础性的同时,体现选择性;传承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
4、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合作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5、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发挥考试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
6、注重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倡导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普通高课程方案解读
一、如何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3、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施大众化教育。
4、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