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
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
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审美化是趋向建设性人居的基本条件。建设性人居环境突出历史性、动态性,是以一般性的人居环境为基础,在关注生态化人居环境的建设条件下,而直视人类未来性的优化生存。我们构建走向未来的建设性人居,应该内蕴着向自然生态回归的环境建设导向,通过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复现,并且将自然生态进行技术——艺术的审美构形,而展示环境对于人的生存的生态性意义。
一、人居环境与建设性人居环境
人居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寻求生态性生存的物性基地。人居环境是每个个体在家庭、群体、社会中从事各种生存活动的必要场所,是人类生存家园的基本载体。人类未来生态化生存的条件之一,就在于不断地创制生态化且艺术审美化的人居环境。
自然生态是人类以及一切生物体共同生存的家,相互间在自己的家中生存、繁衍和共同消长。当人类创生以来,自然生态及它所促生的生物多样性的生命机能,不仅是人类生存、繁衍和进化中生存的自然,同时也是对应的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创生且激活着生命的多样性,有了生命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成为可能,美与审美的存在也成为可能,自然生态审美与人居环境的审美化亦成为可能。自然生态在未来的人居环境中既是基础,也是环境构形的参照。生态审美化不仅合理地促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而且是未来环境系统构成的必然趋向。人居环境作为近年来唱响的一个环境构成术语,既深蕴着理论化,又直接关涉到人们的当下生存和未来性优存;既灌注“人本化”,又内存对人的现实生存的指导性。
人与环境是人居环境的两大要素,人与环境的构成及其和谐关系的建设则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运作机理。就人的要素说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就环境要素而言,首先,环境是适宜于人们聚居的环境,它应该包括本源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精神环境;其次,易于人们聚居的环境应该是复合性环境,呈现趋于和谐生存的网络性结构。复合性环境构成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关涉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为此,人居环境问题已经被人们倍加重视,并且成为加快社会发展,保障人类永续生存的重要条件。尤其在当前促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人们普遍追寻的绿色行动中,人居环境的生态化亦成为一个重要指标体系,由此,在学界就构成了一种被称为“人居环境学”的科学形态。
德国建筑学家道萨迪亚(C. A. Doxiadis, 1913—1975)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人类聚居学”,他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道萨迪亚把人类聚居分为内容(人及社会)和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其周围环境)两大部分。在进行细分时,道萨迪亚又将其划分为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支撑网络等五大要素。我国著名的建筑家,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深刻研究了道萨迪亚的思想,从而构建了“人居环境学”的学术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
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