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旺苍城关中学德育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2008年5月12日,爆发了百年难遇的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学校,商场,厂矿等房屋倒塌,家园毁坏。我们城关中学行政楼受损严重被当即拆除,学生住宿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不能入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广东东莞对口援建,为我们搭建了临时板房,及时解决了全校师生居住和办公困难,随后中央组织部又利用特殊党费重建旺苍七一中学,城关中学的历史将于2011年9月结束,旺苍七一中学这所凝聚了七千多万党员心血和希望的新学校,将容纳四千多颗感恩的心,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灾民,只有共产党才会获新生,只有共产党才能得民心。我们城关中学1700余名师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已深深地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和温暖,但是,不少学生没有从心灵深处意识到这一点。对此,我校在学生中做了一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的学生敬仰科学家, %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歌明星,%学生敬仰英雄人物,%的学生敬仰其他人物,%的学生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他人、对祖国、对社会、对给我们建设了美好家园、校园的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象。二是由于应试教育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有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构建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打造我校德育工作品牌。
二、课题内涵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内涵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党、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行。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经济文化的落后,造成了感
农村初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