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悬推拿疗法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技术报告
倒悬推拿疗法是在人体的逆向体位下,施以推拿的各种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自重牵引下进行手法治疗,能尽可能放松肌肉、关节,缓解疼痛,松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改变神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调整人体脊柱平衡,还能调理人体内分泌,协调内脏功能。我国古代就有在倒吊的体位下进行手法复位的方法,都是以自身的牵引力替代拨伸手法,这是推拿史上的重大发明,从此开辟了中国医学史上用器具倒悬牵引治疗骨伤疾病的新篇章。欧洲一些国家也有在倒悬体位进行牵引的物理疗法。目前,还有一些国内外有识之士采用倒悬疗法,但都以倒悬牵引为主,然后施以正常体位下的推拿或其它疗法。倒悬推拿疗法是在倒悬体位时,自身重力牵引下同时施以推拿手法治疗各种疾病,我们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其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内脏下垂均具有较好疗效。
研究对象: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年龄在35-60岁,男58例,女62例。单纯腰痛25例,单纯腿痛39例,腰腿同时痛56例,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随机分为平卧位推拿组(对照组40例)和倒悬推拿组(治疗组80例)。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
2、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186)。
诊断依据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证候分类: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颈椎病
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年龄在25-60岁,其中男59例,女41例。有眩晕症状者92例,头痛症状54例,颈肩痛症状72例。随机分为平卧位推拿组(对照组50例)和倒悬推拿组(治疗组50例)。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
2、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186)。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中医证候分类: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肩关节周围炎
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年龄在25-60岁,其中男59例,女41例。随机分为平卧位推拿组(对照组40例)和倒悬推拿
倒悬推拿疗法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_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