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自我保护自我防范
[本课概述]
中学生可能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难以预料的各种伤害,可能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导致不良行为,因此,增强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生活中的种种伤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本课通过“撑起自我保护伞”和“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两个框题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对青少年伤害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产生伤害的原因,掌握防范伤害的方法,懂得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明确如何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学习本课,对增加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解读]
1、撑起自我保护伞。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涉及如下课程目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正值青春期的我们,由于自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我们生活环境的复杂,还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我们容易受到来自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的侵害: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殴打、拐骗、性侵害;其他合法权益的侵害等等。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而且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防范各种侵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利用诉讼、非诉讼、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2、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本部分内容涉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涉及如下课程目标: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
“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还涉及到“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部分,涉及如下课程目标:“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生活阅历较浅,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懂得为什么要远离不良行为以及如何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
[重点问题解析]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日常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成为必要。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重要能力。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的虚拟世界中,我们都要学会自我保护。
例题:据了解,当前一些小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江西南昌一名17岁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吧“猝死”;某女生网名“沙子”网上聊天与网友见面,被网友奸污并扣作人质向其父母勒索钱财,最后将其杀害。
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
分析: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因此使中学生认识网络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知道上网时如何自我保护显得极为重要。本题展示了血淋淋的事实,使中学生懂得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要注意不能泄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要轻易会见网友等等自我保护的常识。
参考答案:①青少年应该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要有节制的伤亡,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②在网络交往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泻露自己的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不与网友会面。如非见面不可,最好去人多的地方。
温馨提示
匿名交友网上多,切莫单独去赴约,
网上人品难区分,小心谨慎没有错。
[课堂自我测评一]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这表明: ( )
①生活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侵害相随,我们应提高警惕②因为青少年自我保护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来侵害③社会上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④青少年应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袁媛在家写作业,妈妈冯三玉搀扶着不慎脚部受伤爸爸袁小波进了浴室,打开热水器烧水为他换药、泡脚。由于天气寒冷,夫妇俩关闭了门窗。大约晚上9时,袁媛写完作业出来找妈妈,连喊几声都没听见应答,于是来到浴室门口。当时,她听见里面传出“哗哗”的流水声,同时闻到一股煤气味,于是赶快用力推开门,父母已双双昏倒在浴室地上。她没有慌乱,按照课堂上所学的紧急自救知识,先迅速关上液化气罐阀门,然后打开门窗,紧接着,她又跑到楼道里
第四课自我保护自我防范_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