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利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水利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1、概述
建国以来,虽然党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坚持兴建水利工程,狠抓防洪、治水和江河湖海综合治理工作,工程建筑物标准日趋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河湖众多、气候异常,且降水分布不均、部分早建工程设施简陋失修,洪水出路和湖库调蓄能力不足,工程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尚未从根本上解除暴雨洪水的侵袭和水旱灾害的威胁,使得每年防洪防旱任务十分繁重。
根据长期防汛抗旱工作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抓紧、抓好骨干性工程建设和配套,努力提高江河湖库防洪、抗旱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积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防范措施,共同构成完整的防洪抗旱保安体系,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万无一失。"防汛通信是防汛工作的生命线"。防汛通信作为防洪工程的非工程性措施,是防洪工程措施的有效补充,是抗灾保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项投资省、见效快、技术新颖、行之有效的防洪减灾途径和切实可行的重要非工程性措施,对促进经济机制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充分利用邮电公网通信设施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和遥测遥控诸高新技术,建立一个全时空、全方位、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水利专用通信系统,切实做到有、无线通信双保险,对于保障防汛、水利业务通信畅通,确保水、工情信息和工程调度指令的及时、迅速、准确、可靠地上传下达,进一步缩短洪水预报期,争取防洪抗灾的主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防汛抗灾工作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历程回眸
水利专用通信系统的建设起源于河南“”大水,正是由于当时邮电公网基础设施简陋、通信手段单一和覆盖范围局限,以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远离城市,缺乏专用通信设施的有效补充,水、工情信息采集传输和调度指挥决策等通信手段落后,而酿成洪水泛滥、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
为了吸取河南“”大水的惨重教训,水利部于1975年12月和1977年1月分别在河南郑州和湖北荆州召开了“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和“防汛通信工作会议”,迅速作出了“加强防汛通信建设”的重要指示,提出“在充分利用邮电公网通信设施的基础上,加强防汛专用通信系统的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据“郑州会议”和“郑州会议”精神,自1976年始,在电子工业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水利部门积极努力下,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汛专用通信系统建设的热潮。在短短的几年中,各流域机构和大部分省、市先后组建了不同规模以短波通信为主体的无线应急通信网络,并逐步形成覆盖水利部(国家防总)至流域机构和省、市、县多层次的水利专用通信体系,有效地改善了防汛通信条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防汛应急通信的能力,为以后的防汛专用通信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眸水利专用通信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主要经历了初始网络建设、中期更新改造、后期完善发展等三个主要阶段。初始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主要以短波、超短波和模拟微波通信为基础,完成重点防洪河段、湖库和重要行滞洪区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其基本业务仅限于莫尔斯电文收发、水情信息拍报和一般勤务联络;并通过与电力部门的合作,建立了水利部(国家防总)至重点流域机构间的模拟微波通信传输电路,实现了上述部门间话音调

水利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